武则天诗之十五
唐明堂乐章二
武则天的《皇帝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五言律诗,淋漓尽致地彰显出她作为一代帝王对自身统治的强烈自信与由衷自豪,同时也满含着对国家安定繁荣局面的热情赞美。下面,让我们通过逐联剖析,深入领略这首诗的魅力与内涵,再从整体上把握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皇帝行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 首联:“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诗篇伊始,武则天便以一种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姿态直抒胸臆。“仰膺历数”,她自比为顺应天命之人,仿若那璀璨星辰按照既定的轨道,承接了上天赋予的统治大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里,“天命”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武则天以此表明自己的统治乃上天旨意,神圣而不可侵犯,这无疑为她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俯顺讴歌”,则是从另一个维度,即民心所向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统治的正当性。百姓们的歌颂与赞美,如同春日里的声声鸟鸣,清脆悦耳,萦绕在她的耳畔,这不仅是对她统治的认可,更是她自信的源泉。在这句诗中,武则天巧妙地将天命与民心相结合,以一种极为自信的口吻,肯定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展现出她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与非凡气魄 。
? 颔联:“远安迩肃,俗阜时和。”此联如同一幅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工笔画卷,徐徐展开,生动地描绘出国家安定、社会繁荣的盛世景象。“远安迩肃”,边疆地区一片安宁祥和,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外敌的侵扰,远处的烽火台不再燃起滚滚浓烟,戍边的将士们可以安心地守望这片土地;内地亦是秩序井然,大街小巷,人们安居乐业,官员们恪尽职守,社会风气清正廉洁。“俗阜时和”,则着重刻画了百姓的生活状态,百姓们生活富足,粮仓满满,市场上物资丰富,物价稳定;整个时代和谐融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这十个字,看似简单,却字字珠玑,将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出武则天对自己治理成果的高度自豪 ,这份自豪源于她多年来的辛勤付出与卓越领导。
? 颈联:“化光玉镜,讼息金科。”诗人的笔触在这一联中进一步深入,将视角聚焦于国家的政治治理层面,深化了国家治理有方的主题。“化光玉镜”,以玉镜作比,玉镜,光洁明亮,能映照万物,毫无瑕疵。这里象征着武则天所推行的政治清明无比,政策如同玉镜的光辉,普照大地,惠及每一个百姓。在她的统治下,政治环境公正透明,没有黑暗与腐败,一切都在光明中有序运行。“讼息金科”,则是从法律层面展现国家治理的成效,法律公正严明,就像一把精准的天平,衡量着世间的公平与正义。百姓们相信法律,不再有冤屈无处申诉,诉讼之事日益减少,这不仅是国家法治的成就,更是武则天施政理念的成功实践,彰显出她对自身施政理念的坚定自信 ,相信自己所推行的政策和法律能够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 尾联:“方兴典礼,永戢干戈。”在诗的结尾,武则天将目光投向了未来,表达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方兴典礼”,盛大的典礼即将举行,这些典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它们代表着文化的传承,象征着国家的团结与统一,每一个典礼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预示着国家将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继续蓬勃发展。“永戢干戈”,则是她内心深处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希望永远停止战争,让干戈化为玉帛。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灾难,而和平才是国家发展、百姓幸福的基石。这种对未来的展望,充分展现出武则天作为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她深知只有和平与发展,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通览全诗,《皇帝行》宛如一首气势恢宏的赞歌,通过对国家安定、社会繁荣、政治清明等多方面的生动描绘,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出武则天对自己统治的自信与自豪,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玉镜”象征政治清明,“干戈”指代战争;同时,还暗用了诸多典故,将天命、民心等元素融入其中,使诗句内涵更加丰富深刻。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短短四十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不失细腻婉约的意境,充分体现出武则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更是研究武则天政治理念和统治成就的重要史料,它反映了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在政治舞台上的辉煌成就,以及她对国家治理的独特理念与深刻思考,为后世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提供了一扇宝贵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