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国都城那座清幽雅致的府邸里,姜悦坐在书房之中,窗外日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她的书案上洒下斑驳光影。她手中的毛笔饱蘸浓墨,在洁白的宣纸之上缓缓划过,笔触坚定而有力,最终写下“科举”两个苍劲大字。自穿越到这个世界,时光已然悄然流逝数年,这数年里,她深入地了解到楚国官场那根深蒂固的弊病——贵族们世代承袭官职,权力在他们手中牢牢把控,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世袭网络,而那些真正怀揣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寒门子弟,却被无情地阻挡在仕途之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姜悦轻轻搁下毛笔,抬起头,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处那飞檐斗拱、鳞次栉比的建筑,脑海之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曾经在现代社会学习古代史时所接触到的科举知识。那是一种公平选拔人才的制度,为无数底层士子打开了通往朝堂的大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就在她沉浸于回忆之时,突然,一阵强烈的眩晕感袭来,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将她猛地拽入了一个未知的领域。她紧闭双眼,只觉周围的景象开始剧烈扭曲,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时空隧道。
待眩晕感渐渐消退,姜悦缓缓睁开双眼,发现自己已然身处一个恢宏巨大的图书馆之中。四周的书架高耸入云,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息。她的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瞬间意识到,这便是她穿越之后所拥有的特殊超能力——在面临关键时刻、迫切需要知识的时候,便能进入这个神秘的知识空间,从中获取她所急需的信息。
姜悦快步走到书架前,如饥似渴地翻阅起那些关于科举的书籍。从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的起源,历经岁月变迁的发展历程,到各个朝代考试所涵盖的具体内容、严谨有序的流程,她都逐字逐句、一丝不苟地牢记于心。她还惊喜地发现了一些关于防止作弊、选拔优秀考官的独特且精妙的方法,这些宝贵的知识如同黑夜里的明灯,为她照亮了推行科举制的道路。当她再次从知识空间回到现实世界时,心中已然有了一份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的科举筹备计划。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亮,姜悦便早早进宫面见楚御。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她仪态端庄,条理分明地将科举制的详细内容、实施的具体步骤以及能够为楚国带来的诸多好处一一向楚御阐述。楚御坐在龙椅之上,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与认可。待姜悦说完,楚御不禁拍手称赞,对科举制的前瞻性和变革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即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她的提议,并且承诺会全力支持科举制的推行。
然而,这个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到了贵族们的耳中。以王丞相为首的贵族集团得知此事后,顿时犹如被踩到尾巴的猫,瞬间炸了毛。当天夜里,在王丞相那奢华气派的府邸密室之中,一场秘密会议紧急召开。密室里气氛凝重压抑,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阴沉的面庞。王丞相脸色铁青,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愤怒与担忧:“这科举制一旦推行,我们贵族子弟的仕途可就被这些寒门小子分走大半,我们世世代代积累的权力和地位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绝不能让它得逞!”众人纷纷点头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商议对策,密室里一时间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姜悦这边,在得到楚御的批准后,便马不停蹄、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科举的筹备工作。她深知,确定考试规则和科目是重中之重,这直接关系到科举选拔人才的质量和方向。在现代知识空间的启发与指引下,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设立经义、策论、诗赋等科目。经义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领悟,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经典原文,更要能够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以经义为基础,对社会、政治、人生等诸多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策论则着重要求考生针对当下楚国面临的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军事国防等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和应对策略,这需要考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诗赋科目则用于检验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创造力,要求考生能够在规定的韵律和格式下,创作出意境优美、辞藻华丽、情感真挚的诗词歌赋,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姜悦绞尽脑汁,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细致的考试规则。考试期间,考生将被单独安排在狭小逼仄的考棚内,吃喝拉撒都在其中,考棚之间用厚实的木板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以防止考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弊。入场前,考生要经过极为严格的搜身程序,除了必备的笔墨纸砚,任何可能用于作弊的物品都不允许带入考场。考试过程中,还有训练有素的士兵在考场内来回巡逻,一旦发现有作弊迹象,立即严肃处理。
选拔考官同样是科举筹备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姜悦深知考官的公正无私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科举的质量和声誉。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泛搜集信息,精心列出了一份候选考官名单。这份名单中既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儒,他们在学术领域造诣深厚,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堪称一绝,能够准确评判考生在经义方面的水平;也有在朝堂上政绩斐然、经验丰富的官员,他们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实际的处理经验,能够从实践的角度对考生的策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然而,贵族们却在暗中蠢蠢欲动,试图破坏她的计划。
他们买通了名单上的一位官员——礼部侍郎赵宇。赵宇平日里表面上对姜悦毕恭毕敬,实则早已被贵族们收买,成为了他们安插在姜悦身边的一颗棋子。在朝堂之上,赵宇按照贵族们的指示,突然发难。他满脸义愤填膺,言辞激烈地指责科举制会扰乱朝堂秩序,选拔出的人才不可靠。他声称科举考试的规则过于理想化,无法真正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会让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寒门子弟混入朝堂,导致国家政治混乱。姜悦早料到贵族们会使出这一招,她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看向赵宇,冷静地反驳道:“科举制广纳天下人才,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官职的垄断局面,为楚国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若仅凭出身选拔官员,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将永无出头之日,国家又如何能够进步和繁荣?”楚御也在一旁点头表示赞同,严厉地斥责了赵宇的不实言论。赵宇见势不妙,只好灰溜溜地闭嘴,心中暗自懊恼计划的失败。
但贵族们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他们恼羞成怒,变本加厉地四处散布谣言。他们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场所,故意宣扬科举考试只是一场闹剧,是姜悦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而精心策划的阴谋。这些谣言如同一阵恶风,迅速在民间蔓延开来,一时间,民众议论纷纷,许多原本对科举充满期待的学子也开始动摇,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姜悦感到压力如山般巨大,但她骨子里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儿让她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她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绝不能被困难打倒。于是,她再次利用自己的超能力,进入知识空间,寻找应对之策。在知识空间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她终于发现了古代科举中利用公信力人物宣传的方法。
姜悦亲自登门拜访楚国德高望重的老学士李崇。李崇年逾古稀,一生潜心研究学问,在楚国文化界威望极高,深受学子们的敬重和爱戴。姜悦向李崇详细地介绍了科举制的内容和意义,言辞恳切,态度真诚。李崇听后,对科举制大为赞赏,他感慨地说道:“老夫一生致力于学问,却深感如今人才选拔之不公。这科举制若能推行,实乃楚国之幸,天下学子之幸!”于是,李崇欣然答应出山,为科举制背书。他在楚国各大书院、学府公开讲学,大力宣扬科举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鼓励学子们放下心中的疑虑,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在李崇的带动下,舆论逐渐转向,原本动摇的学子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纷纷开始为科举考试刻苦准备。
在筹备科举的过程中,姜悦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随着考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快速准确地印刷试卷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以往传统的雕版印刷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满足科举考试大规模印刷试卷的需求。姜悦再次进入知识空间,经过一番苦苦寻觅,终于学习到了活字印刷术。她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先进的印刷技术传授给楚国的工匠们。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工匠们对活字印刷术十分陌生,操作起来错误百出,活字的制作工艺也不够成熟,导致印刷出来的试卷字迹模糊、质量不佳。姜悦没有气馁,她与工匠们一起日夜钻研,不断改进活字的材质、制作工艺和排版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成功印刷出了清晰、精美的试卷,为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科举考试日期的日益临近,各项准备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姜悦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她亲自前往考场,仔细检查考场设施,确保考棚安全舒适。她爬上爬下,检查考棚的屋顶是否漏水,墙壁是否坚固,地面是否平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考生考试的细节。她还安排工匠在考棚内安装了通风设施,以保证考场内空气流通,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
她对考官进行最后的培训,强调考试纪律。在宽敞明亮的培训大厅里,姜悦严肃地对考官们说道:“科举考试乃国家选拔人才之大事,关乎楚国的未来和命运。你们身为考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严格遵守考试纪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绝不能有丝毫偏袒和徇私舞弊行为。”她详细地讲解了考试过程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包括如何监考、如何评判试卷、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确保每一位考官都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她还要安排后勤保障工作,为考生提供充足的物资和周到的服务。她组织人员采购了大量的笔墨纸砚、食物和饮用水,确保考生在考试期间能够得到充分的物质支持。她还在考场周边设立了医疗点,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和齐全的药品,以便在考生突发疾病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治。
贵族们仍不死心,他们见之前的种种阴谋诡计都未能得逞,竟然策划了一场针对姜悦的刺杀行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姜悦外出视察考场的归途之中,刺客们突然从黑暗中涌出。这些刺客身手敏捷,训练有素,手持利刃,向姜悦扑来。姜悦心中一惊,但她凭借着穿越带来的敏捷反应和在知识空间中学到的防身术,迅速镇定下来,与刺客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她左躲右闪,巧妙地避开刺客的攻击,同时寻找机会反击。然而,刺客人数众多,姜悦渐渐感到体力不支,身上也多处受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苏然及时赶到。苏然武艺高强,他如同一头勇猛的猎豹,迅速加入战斗,与刺客们展开殊死搏斗。在苏然的帮助下,刺客们终于被击退,姜悦也得以化险为夷。
经过这次刺杀,姜悦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推行科举制的决心。她知道,贵族们已经黔驴技穷,他们的疯狂反扑恰恰证明了科举制对他们的威胁之大。只要科举能够顺利举行,他们就再也无法阻挡楚国的变革和发展。
终于,科举考试的日子来临了。清晨,阳光洒满大地,考场外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学子们满怀期待地手持准考证,秩序井然地排队入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紧张的神情,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美好前程。姜悦站在考场门口,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她回想起筹备科举以来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挫折,那些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那些与贵族们的激烈斗争,那些技术难题的攻克,此刻都化作了心中的欣慰和自豪。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楚国即将迎来一场人才的盛宴,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在她的手中开启。
在考试过程中,一切都按照姜悦制定的规则有条不紊地进行。考生们在考棚内奋笔疾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他们时而眉头紧皱,思考着经义中的深奥问题;时而挥毫泼墨,书写着对策论中现实问题的见解;时而文思泉涌,创作出优美动人的诗赋。考官们则认真监考,目光敏锐地巡视着考场的每一个角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姜悦也在考场内不停地巡视,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考场的秩序、考生的状态、考官的工作都进行着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随着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第一批科举考生完成了他们的答卷。姜悦迫不及待地开始组织阅卷工作,她亲自参与其中,与考官们一起仔细审阅每一份试卷。在阅卷过程中,她始终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考生出身、背景的影响,只根据试卷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判。她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考生的文章,时而为精彩的论述拍案叫绝,时而为深刻的见解点头称赞。在众多试卷中,她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考生们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卓越的思维能力,也让她看到了楚国未来的希望和光明前景。
当科举结果公布的那一刻,整个楚国都沸腾了。寒门子弟中举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传遍大街小巷,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那些曾经被埋没在底层的寒门士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终于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姜悦看着这些新科进士,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科举制的推行只是楚国改革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但她坚信,只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现,楚国必将走向繁荣昌盛,开创出一个辉煌灿烂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