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已然成为了一个热闹非凡却又乱象丛生的“舆论广场”。在这片看似开放自由的虚拟空间里,悄然滋生出了一群特殊的“审判官”,他们凭借着键盘和网络话语权,肆意地给他人定罪,进行着毫无边界的道德审判,而这一现象,正如同阴霾一般,笼罩在互联网世界,更对正义造成了难以忽视的亵渎。
这些所谓的互联网“审判官”,往往仅凭网络上呈现出的碎片化信息,便匆忙地对某个人、某件事下了定论。或许是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或许是几句断章取义的言论,就能让他们热血上涌,义愤填膺地站在“道德高地”,挥舞着“正义”的大旗,对当事人展开口诛笔伐。他们并不在意事情的全貌究竟如何,也不去深究背后是否有着复杂的隐情,仿佛只要自己认定的,那便是不容辩驳的“真理”,他们的每一句指责、每一次声讨,都像是投出的一把利刃,狠狠地扎向那些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人。
从一些热点事件中可见一斑,有人仅仅因为在公共场合的一个无心之举被拍下来传到网上,瞬间就会被无数人围攻,被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其生活、工作乃至精神状态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而更有甚者,一些原本是受害者的人,却在网络舆论的倒推之下,反而成为了众矢之的,遭受着比原本伤害更甚的二次伤害。那些“审判官”们喊着要追求公平正义,可他们的行为却恰恰让真正的公平正义渐行渐远,让无辜者蒙冤,让真相被掩埋在汹涌的网络情绪之下。
不可否认,互联网监管确实存在一定的漏洞,才使得这些人暂时有了可乘之机,能够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行使那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审判权”。然而,这绝不能成为他们肆意妄为的借口。正义,本应是基于客观事实、遵循法律准则、秉持公正良心去维护和践行的一种崇高理念。真正的正义,是要经过严谨的调查、理性的分析以及合法的程序才能彰显的,绝不是靠这些人一时的意气用事,靠那片面的主观臆断来定义的。
当网络审判大行其道时,我们所崇尚的法治精神也遭到了践踏。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坚实盾牌,它有着严格的界定和严谨的执行流程。而网络审判却全然不顾这些,以“民意”之名,行“暴力”之实,企图绕过法律去决定他人的命运,这无疑是对整个法治体系的挑战。长此以往,人们会渐渐模糊了合法与非法、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社会秩序也将陷入混乱之中,那我们所期待的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又将何去何从呢?
同时,这种网络审判式的道德审判也让真正的道德建设变得扭曲。道德本应是引导人们自觉向善、提升自我修养的内在准则,可如今在网络的裹挟下,却变成了攻击他人的武器。人们不再去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践行道德,而是热衷于去指责他人的所谓“不道德”行为,让道德失去了原本的温度和力量,沦为了一场场网络闹剧的幌子。
要杜绝这种对正义的亵渎,一方面需要互联网监管不断完善,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和引导,填补那些被人利用的漏洞,对于恶意造谣、无端攻击等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让网络空间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另一方面,作为广大网民的我们,也应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不盲目跟风,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保持冷静,尊重事实,多一些等待真相的耐心,少一些冲动的评判。
正义,如同一束神圣的光,照亮着人类社会前行的道路。我们绝不能任由网络审判的歪风邪气将其熄灭,而应共同守护它、扞卫它,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正能量、彰显真正正义的有益平台,而非滋生乱象、亵渎正义的“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