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成式AI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以其强大的创造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无数计算机系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目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杜小勇的一番话,如同一记警钟,在这股热潮中敲响,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下计算机系学生职业选择以及AI发展的深入思考。
杜小勇教授指出,生成式AI热潮确实为计算机系学生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选择,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AI领域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就业市场上,似乎都展现出一片光明的前景。从文本生成到图像创作,从智能助手到医疗诊断,AI的应用无处不在,让学生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和巨大的潜力,因此,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纷纷涌向这个热门领域,希望能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教授也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现实困境”。他将AI的发展比喻为一场“海啸”,虽然来势汹汹、铺天盖地,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治理,那么在热潮过后,留下的可能只是一片狼藉。AI的运行离不开海量的数据支持,而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基础工作,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是数据库系统方面的人才。如果所有学生都盲目地追逐AI热点,而忽视了这些底层技术的学习和积累,那么AI的长远发展将难以为继,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失衡和混乱。
厚土小姐看法:过早地依赖AI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度使用AI工具可能会使其逐渐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技术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借助AI来完成作业和任务,而不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那么他们将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也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AI生成的内容虽然看似高效便捷,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创新性,长期依赖会限制年轻人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否定AI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年轻人要在利用AI的同时,不忘扎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各知识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构建专业能力的基石,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AI技术。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数据库管理、算法设计、编程语言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AI的运行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AI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人,在面对AI带来的挑战和变化时,也能够更加从容地进行调整和创新。
对于高校和教育机构而言,应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在传授AI相关知识的同时,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增加计算机科学原理、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课程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规划观念,避免盲目跟风,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营造一个理性看待AI热潮的氛围。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应仅仅看重学生的AI技能,而更应关注其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AI的发展和应用,为AI与各领域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AI热潮中,我们既要看到其带来的机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挑战和风险。年轻人应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目跟风,而是扎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数据管理和数据治理等底层技术的积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的浪潮中坚守自我,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推动整个AI行业乃至科技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在拥抱AI的同时,不忘坚守知识的根基,以扎实的脚步在科技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