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新闻事件的热度总是迅速蔓延,而其中一些当事人后续的选择——直播带货,引发了广泛争议。像两年被家暴16次的小谢,直播一场变现上千万,便遭到部分支持他的网友指责,认为其利用公众同情谋利。但小谢一句“我只想活得久一点,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家人”,却也道出了背后的无奈与辛酸。
近年来,众多新闻事件中的公众人物,如江歌妈妈、“花王暖暖”等,作为受害者收获关注后纷纷涉足直播带货领域。这一现象不禁令人深思,为何直播带货成为他们的“终局”?倘若当事人选择开超市,或许不会招来骂名,可为何直播带货却备受诟病?
根本原因在于时代商业形态的深刻变革。过去,传统商业形态如小卖部、实体产品经营、餐饮店等,是人们谋生与创业的主要途径。那时,市场处于供不应求或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上产品和店铺数量激增,消费者面临海量选择,陷入迷茫。此时,社会稀缺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生产者,而是能够获取大众关注度与信任度,并将合适产品精准推荐给合适人群的角色,即主播Ip。这是市场从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的必然结果。
对于这些新闻事件当事人而言,若没有突出的产品创新能力,选择传统的开店等方式谋生,大概率会面临亏损风险。而直播带货,借助已有的公众关注度,能高效链接供需双方,实现商业变现。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浪潮下无奈却又最优的选择。即便普通的小店老板,为了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也不得不投身直播带货,打造个人Ip。
当然,部分网友对此感到不平衡可以理解。毕竟当事人出事前与自己一样普通,月入几千,出事之后却一场直播变现千万。但我们应明白,能被几千万人看见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这种稀缺性赋予了当事人商业价值,变现千万也就有了其合理性。这一过程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只是打破了大众惯有的认知平衡。
面对这种情况,网友若心生不满,最理智的做法是:若不需要相关产品,就不进入直播间消费,更无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谩骂。与其将时间耗费在嫉妒与仇恨中,不如将注意力聚焦自身,努力经营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若真的羡慕直播带货带来的收益,不妨尝试学习,投身其中,为自己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当我们以理解和思辨的视角看待新闻事件当事人直播带货现象时,会发现这不仅是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的顺势而为,更是商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学会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化不平衡为动力,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当我们以格局大爱之心希望别人更好,也许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也会有不同,他人快乐我们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