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爱国”始终是一抹最炽热、最纯粹的色彩,它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是无需言说却又无比坚定的信念。然而,在互联网迅猛发展、流量至上的当下,一些人却背离了这份初心,将“爱国”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精心编织出虚伪的人设,其中,李某(化名)事件便是典型代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李某(化名),这位曾经在公众视野中以“反伪科学斗士”“爱国网红”等形象示人的网络“大V”,其“双面人生”令人咋舌。早期,他凭借揭穿伪气功骗局声名鹊起,赢得了大众的信任与赞誉。而后,他巧妙转型,通过对美国的抨击以及对企业的批判,成功收割了大量流量,成为坐拥全网超5000万粉丝的“顶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言行之间的巨大反差逐渐暴露。嘴上高呼“反美”,身体却很诚实,不仅在美国购置房产,一边痛斥企业家偷税,自己却知法犯法,通过不正当手段隐匿收入、虚列成本,最终因偷税漏税被追缴罚款926.94万元,“正义使者”的人设瞬间崩塌。
李某(化名)的种种行径,是对“爱国”这一神圣情感的亵渎。他精心设计人设,将自己包装成“寒门逆袭”的典范、“底层代言人”,实则早已过上了优渥的生活,其亲属在美国持有多处房产,儿子就读于昂贵的私立学校。他利用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朴素情感,打造“爱国流量帝国”,通过制造对立、煽动情绪来获取流量,进而实现商业变现,单条广告报价高达40万元,年收入或超1亿元。这种将“爱国”异化为生意的行为,严重扭曲了公众的价值观,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李某(化名)并非互联网创作领域的个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创作者经济的蓬勃发展,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流量,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制造对立、煽动民粹,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单化、情绪化。他们忽视法律底线,偷税漏税、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行为屡禁不止。同时,部分创作者将影响力视为特权,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言行不一,导致公众对其信任度下降。这种畸形的生态不仅损害了互联网创作的健康发展,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爱国”的真正内涵,回归爱国主义的本质。对于互联网创作者而言,首先要坚守法律底线,依法纳税,拒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要注重内容创作的质量与价值,以建设性的态度关注社会问题,提供有深度、有思考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制造噱头、煽动情绪。此外,要正确处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实现商业变现,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爱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要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理性辨别信息,不盲目跟风,不被虚假人设所迷惑;要积极传播正能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李某(化名)事件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爱国”不是生意,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要剥开流量的糖衣,让爱国回归纯粹,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筑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国的脊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