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便捷,也更为广泛。然而,我们也不禁设想,如果这个世界真的迎来了一场文化大战,那本应是各路文化精英凭借真才实学、以作品为“武器”一较高下,展现文化魅力与深度的舞台。可令人忧心的是,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些所谓的作家、艺术家,妄图靠炒作流量、陷入骂战来参战,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文化,本应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作家们用文字编织出一个个或奇幻、或写实、或发人深省的世界,艺术家们则通过画笔、音符、肢体语言等媒介传递着对生活、对美的独特感悟。他们手中最有力的工具,应当是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独特的创作视角以及经年累月练就的精湛技艺。当文化面临碰撞、面临较量时,这些实实在在的“真本事”才是能在这场“大战”中立足、取胜的根本。
可反观当下,部分人却迷失在了流量的“旋涡”之中。他们不再精心雕琢作品,而是热衷于制造各种噱头、话题,企图用博眼球的方式吸引大众的关注。为了所谓的热度,不惜参与无端的骂战,用言语攻击、低俗炒作来赚取流量,让自己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今天是恶意诋毁同行,明天是刻意制造争议事件,将本该宁静、纯粹的文化领域搅得乌烟瘴气。
且看那些靠炒作流量得来的名气,就如同泡沫一般,看似五彩斑斓、光彩夺目,实则一戳就破。一时之间,或许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量暴增,作品的点击量、关注度居高不下,可那又能怎样呢?当喧嚣过后,人们冷静下来回顾时,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味、值得反复品味的东西。没有能触动心灵的文字,没有让人铭记于心的艺术形象,没有对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成果。这样的名气,不过是过眼云烟,在文化的长河中留不下丝毫痕迹,对整个文化生态的建设更是毫无益处。
真正的文化影响力,来自于作品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情感的传递。像曹雪芹,一生呕心沥血着《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细腻的笔触、宏大的叙事构建起了一个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无数的创作者;又如梵高,生前穷困潦倒,画作不被当时的主流认可,但他凭借对色彩和生命的炽热表达,用画笔绘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画卷,即便在百年之后,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启迪着后来的艺术家们去追逐艺术的真谛。他们从没有想过靠歪门邪道去博取名气,而是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作品之中,用真本事让自己的文化印记深深地刻在了岁月的长卷上。
在这场想象中的文化大战里,我们呼唤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们坚守初心,摒弃那些靠炒作流量、陷入骂战的浮躁做法。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文化的钻研与创作中去,用一部部有深度、有内涵、有格调的作品去彰显文化的力量,去赢得人们由衷的尊重和长久的铭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在大战中经得住考验,才能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繁荣,绽放出永不凋零的绚丽之花。
让我们记住,文化的舞台,容不下虚假的流量泡沫,唯有真本事、真作品,才是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才能让文化的圣火永远熊熊燃烧,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