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晚,噩耗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湖北武汉因病溘然长逝,享年99岁。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心湖,激起举国悲痛的涟漪,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这位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巨匠。
2月10日上午10时,武昌殡仪馆内庄严肃穆,仿佛时间都因沉痛而凝固。哀乐低回,如泣如诉,像是在诉说着黄旭华院士不平凡的一生。现场,大量群众自发赶来,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身份,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见证过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深知黄旭华院士的奉献对国家意义非凡;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专程从外地赶来,他们虽懵懂,却在心中种下崇敬的种子。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静静排着长队,只为送黄老最后一程。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在仪式上深情缅怀,69年的婚姻岁月,她与黄老携手走过,见证了他为核潜艇事业的拼搏与付出。
吊唁现场,一束落款“黄总师一路走好,核潜艇36棵青松敬”的花格外引人注目。“36棵青松”,是中国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他们与黄旭华院士一样,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每次出海前,他们都要写下遗书,将生死置之度外。核潜艇试航,犹如在深海中走钢丝,危险重重,每一次下潜,都是与死神的博弈。这束花,承载着他们与黄旭华院士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是对那段充满挑战与牺牲岁月的铭记,更是对所有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者的崇高敬意。
黄旭华院士的离去,让广大网民悲痛万分,同时也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网友们纷纷留言,称赞他是“共和国脊梁、民族的骄傲”。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将青春与智慧都献给了核潜艇事业。在那个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突破重重难关,让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国家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1988年,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64岁的黄旭华毅然亲自下水,他说:“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这种关键时刻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震撼人心。
社会各界的悼念如潮水般涌来。许多地方的群众自发组织前往吊唁,他们手捧鲜花,眼神中满是悲痛与敬意。那些无法到场的民众,通过网购鲜花等方式,遥寄哀思。多位知名人士也表达了对黄旭华院士的敬意,参演过《功勋》的演员黄晓明曾发文悼念,称黄老教会了他真正的英雄从不需要聚光灯。这一句句悼念,一份份敬意,汇聚成了对黄旭华院士崇高精神的礼赞。
黄旭华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担当。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年轻一代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在黄旭华院士精神的鼓舞下,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国家建设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