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战的硝烟缓缓散去,辽东局势在历经这场大战后,竟意外地逐渐趋于平稳。钱守庸虽说在此次大战中损失最为惨重,宁远周边八座堡垒沦陷,军民伤亡众多,但他却凭借坚守宁远城,向祖大寿与皇太极展示了自身不容小觑的实力,证明自己绝非任人拿捏,是有能力与他们掰掰手腕的。
祖大寿这边,虽然表面上兵马并未折损,可他为了促使皇太极出兵攻打宁远,私下向后金提供了大量的金银粮草,以及众多铠甲兵器。这些物资钱粮的流失,对他自身势力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皇太极呢,虽说得了祖大寿暗中提供的大笔粮草、金银、兵器铠甲等诸多物资,还成功劫掠了钱守庸的八个堡垒,虏获了一些人口,可宁远城下后金军队也折损了七八百精锐。这些精锐皆是历经沙场的悍勇之士,后金本就人少,如此损失,对皇太极而言,实在算不上划算。
这场大战下来,各方都付出了代价,却也意外地让辽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钱守庸据守宁远城,背靠大明朝廷;祖大寿雄踞锦州,有辽东各地将领支持;皇太极统领后金,底盘最大、战斗力最强。三方相互制衡,谁也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事。
此时,再将镜头转到了府谷县。李明此时正在城外大营中处理军务。就在这时,营帐外士兵通报,周威带着一位陌生官员前来。李明在府谷一手遮天,早就听闻府谷县令要有变动,还听说新县令贪腐无度,权力欲望很强,此刻周威二人前来一定是为新县令上任之事了。他立刻起身相迎,只见周威一脸笑意,身后跟着一位神色倨傲的官员。周威率先开口:“李将军,今日我前来,一是向您辞行,陈巡抚调我去延安府任同知,帮忙安置流民。这三年在府谷,承蒙您关照,府谷能有如今的局面,多亏了您。二来给您介绍介绍,这位便是新来的府谷知县刘志刚刘大人。”说到这,周威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担忧,他深知刘志刚的为人,更知道李明的实力,所以担心自己走后李明与刘志刚之间产生冲突,对刚刚安定下来的府谷县局势产生不好的影响。
算起来,周威不知不觉间已担任府谷知县三年了。起初,府谷县因官兵与流寇大战,百姓不是被流寇裹挟做贼,就是被来围剿的官兵杀良冒功,境内百姓逃散一空,土地大片荒芜。李明大军来后安置流民在城外屯垦,又安排军属住在城内,这才让府谷逐渐恢复生机。周威到任时,原县衙早已空荡无人,冷冷清清,是李明调拨了几十个士兵给他充作衙役。从那时起,李明实际上就彻底掌控了府谷全县上下,周威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摆设。
不过,周威本就出身江南大户,家中资财丰厚,不差钱财。这样的处境反倒让他实现了当清官的愿望。平日里,他寄情于写写书法、画画山水、看看书,要是觉得无聊了,就帮着李明安置流民,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而陈奇瑜担任延绥巡抚后,在延安府城肤施县附近组织安置部分青壮男女流民屯垦,又兴修附近水利,疏通阻塞的灌溉渠道。这半年多来,虽说成效显着,但事务繁杂,着实辛苦。他见府谷县这三年多来在安置流民工作上开展得极为出色,又想着周威任期已满,这些年跟着李明想必也学到了些安置流民的本事,便决定调周威来府城任延安府同知,协助自己开展流民安置工作。
刘志刚微微拱手,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傲慢:“久闻李将军大名,只是在下行伍之事不通,不懂得军中的礼数,还望海涵。”他心中自恃文贵武贱,又仗着朝中族叔撑腰,对李明并未放在眼里。
李明眉头微皱,心中已然不悦,但还是客气回应:“刘大人客气了,我早听闻您在米脂县那两年的事迹了,那时政绩斐然啊!听说城内有个王员外,还给您送了个牌匾“天高一尺”?(暗讽刘志刚搜刮士绅百姓的民脂民膏太狠,把地皮都刮去了三尺,以至于天看起来都高了三尺。)”
刘志刚岂会不知李明话中的意思?这位新调任来的府谷知县刘志刚,原是米脂县知县。刘志刚此人贪婪成性,在米脂县任职时,对士绅百姓搜刮无度。县城中的官绅实在不堪其扰,联名给延绥巡抚陈奇瑜写信告状。然而,刘志刚在朝中有关系,他的族叔乃是礼部尚书刘宇亮 。陈奇瑜不好轻易得罪,又听闻府谷县在李明的治理下,风气当“清正”,没有县令腐败的滋生“土壤”,于是大手一挥,将刘志刚调到府谷县上任,心中暗道:让这二位爷自己互掐去吧。
“周同知这三年在府谷县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此去延安府履任也定能大展身手。刘大人初来乍到,日后还需多多向周同知学习啊。”李明的话里有话,一边敲打着刘志刚,一边从对方的眼神和举止揣测他是否会屈服于自己。
刘志刚环顾四周,显然脸皮是已经练出来了,撇了撇嘴道:“李将军,我听闻这府谷县如今百姓安居乐业,想来赋税应当颇为可观。只是不知这征收赋税之事,是由县衙主导,还是将军这边另有安排啊?”他心中盘算着,若能掌控这全县的赋税,只要多加征那么一些火耗,那可就是一大笔油水啊。
李明心中冷笑,心想反正整个县衙都是自己安排的人,人员薪资、办公开支都是自己掏,没我点头你的话连县衙大堂都传不出去,便开口道:“刘大人,按朝廷律例,这赋税自然一直由县衙负责征收。”
刘志刚脸色微变,他没想到李明回答得如此干脆,不过这正中他下怀,以为李明怕了他,得意道:“如此便好,往后这赋税征收,希望李军们不要插手,我定会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福。”
李明目光一凛,直视刘志刚:“刘大人,府谷县能有今日,是无数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赋税关乎百姓生计,还望刘大人莫要辜负朝廷与百姓的期望。若有人胆敢借职务之便,行那中饱私囊之事,本将军手中的刀可不答应!”李明毫不退缩,语气强硬,意在警告刘志刚不要妄图动赋税的歪脑筋。
刘志刚被李明的目光震慑,心中有些发怵,但仍嘴硬道:“李将军,你这是何意?我刘志刚一心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时刻以朝中任礼部尚书的族叔为榜样,为皇上鞠躬尽瘁,你莫要血口喷人!”刘志刚嘴上强硬,搬出了族叔这尊大佛,但心里却有些打鼓,毕竟李明手握大军,真要闹僵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自己可讨不到好。
周威见气氛紧张,赶忙打圆场:“二位都是为了府谷县的百姓,有话好说,有话好说。李将军保境安民,刘大人新来乍到,还需多了解了解情况。李将军,刘大人初来,可能对情况不太熟悉,您多担待。刘大人,李将军在府谷县经营多年,经验丰富,咱们都是为了把府谷县建设得更好,往后还得多多配合。”周威心里着急,担心两人矛盾激化,一边劝着李明,一边暗示刘志刚李明这地头蛇不好惹,你收敛一些。
李明冷哼一声,不再言语。刘志刚也自知讨了个没趣,心中却暗暗记下这笔账,想着日后定要找机会扳回一局。
待气氛稍缓,周威一脸感慨,真诚地对李明说道:“李将军,说实话,要离开府谷,我心里满是不舍。这三年,我看着府谷从一片荒芜到如今逐渐恢复生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了。”他微微停顿,眼中流露出感激之色,“而这一切,都多亏了您的照拂。若不是您当初调拨士兵给我,又带着我一同安置流民,这全县上下百姓哪能安居乐业,我也哪能在这舒心地度过这三年。”
李明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周大人言重了,您本就出身不凡,却能安心在此,为府谷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这三年,您帮忙安置流民,功不可没。此番去延安,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周威点了点头,说道:“我也希望能在延安府,继续为流民安置出份力。李将军,以后若有机会,还望您不吝赐教,府谷的经验,对我来说太宝贵了。”
李明拍了拍周威的肩膀,说道:“周大人客气了,有什么尽管问。日后若在延安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能帮上的,我绝不推辞。”
周威感激地看着李明:“那就先谢过李将军了。我也盼着府谷能越来越好,您诸事顺遂。”
随后,周威带着刘志刚离开了大营。而李明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思索着如何让这位贪婪又自恃清高的新县令认清现实,同时也默默祝福周威在新的岗位上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