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因为齐王李佑造反一事,牵连出了李承乾谋反一事。但他并没有被杀头,反而只是贬为庶人,流放黔地,一年多之后死了,以国公之礼厚葬。
“不过史书是这么记载的,但现在专家把人坟挖出来了,墓志铭写着事发之后二十多天就死了。”
李世民:.....
他又不笨,怎么会不知道和史书不符,必然是他下手了。
“李承乾的很多行为,已经超过了‘孩子小不懂事’这个说辞可以解释的了。”赵定安的话让不少人都认可,“有些人会说,都是李世民给李承乾找的老师不行,但其实吧......”
[笑死我了,主播真的很喜欢but。]
[其实还可以啦,找了当时最好的老师李纲,李纲教导他的时候他表现得也不错呀?和李纲可没多大关系。]
[这个我知道,李纲当时年纪大了,李世民就让人把他抬到宫里给李承乾授课。]
[啊?他不是太子杀手吗?!教一个废一个。]
[教一个废一个?李承乾不多说了吧,他自己好玩成性,那杨勇还能怪到李纲身上?]
“不说李纲,李纲给李承乾的授课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最主要的就是像张玄素这种人身上。”赵定安道,“李世民对待东宫属官的态度就是,上书谏言太子,就基本可以获得赏赐。”
[四舍五入就是我上书就行了管你真做对做错呢?至于谏言方式,那是什么?你要是听不进去敢有意见,你就比不上你爹。]
[魏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谏言可不会一上来就说,而是先把李世民夸一顿,夸得对方飘飘然,然后开始说,等李世民反应过来魏征早走了。]
[所以李世民回过神会大骂他田舍汉,就是被耍了恼羞成怒。]
李世民心中大骇,他看着已经来了的李承乾,此时的对方还是好儿子好太子好学生,正略靠着长孙皇后,略带疑惑地问道:“父皇有何不适?”
太医皱着眉在一旁把脉,却没把出个所以然来。
李世民没有太在意皇后太子和太医那关切的眼神,而是问道:[小友,那李世民的儿子中,有谁可堪大任?]
赵定安觉得这问题有意思又没有意思,李世民儿子有十四个,不算少,但真要说继承皇位,肯定只会考虑嫡出的儿子。
“历史上即位的是李治,他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小儿子,我的评价是......”赵定安仔细思索,倒叫李世民好生着急,“中规中矩的皇帝吧。但和他爹比起来,肯定不及。”
李世民着急了,此时是贞观元年,李治尚未出世。
他要把一个帝国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影都没见着的人身上?
[李家基因真不太好,李承乾的腿小小年纪就不咋地,哪怕李世民从小开始亲自教导李承乾,即位了估计也会出岔子。]
[么的办法,观音婢身体不好,李二还让她不停生,古代卫生条件那么差,不早死才怪嘞,更不要说遗传给孩子的基因了。]
[李二也不行,别看他马上天子,五十一就死了,而且似乎是突然就不行了。]
[所以李二晚年也求仙问药了,这几个皇帝都一个尿性。]
就在李世民沉思,是不是要努努力早日把李治生出来的时候,赵定安又仔细一思索道:“其实我忽略了个问题,就是腿疾这个是事情对一个人有多大的打击。”
[能有多大?]
[猜你想了解:史铁生。]
“是的,腿疾这个是事情让我想起了史铁生。”
赵定安想起来自己直播间有几位好像懂得特别多,又似乎什么都不懂的网友,就详细道:“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自己喜怒无常,摔东西算不得什么。那时候他二十一了,而有传言说李承乾得腿疾的时候是十二还是十四岁,虽然这个说法目前没有史料依据,但按照老李家的基因,有一定可信度。”
李世民闻言,眼不花了头不痛了,一把拉过一旁老态龙钟的御医:“你快给高明把把脉,小友说他十二岁会有腿疾。”
御医:?
长孙皇后一脸怀疑地伸出手:“二郎?”
[假如这件事是真的,那他十多岁出头在他还是个合格太子的时候,他就出现了无缘皇位的危机?]
[但是按照古代的生存条件,瘸个腿不算什么吧?]
“怎么会不算什么呢?”赵定安觉得有必要纠正大家的误区,“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待以前的事情,这点很重要。况且哪怕到了现代,科技这么发达了,瞎个眼瘸个腿,也极其不便啊。”
[这倒是,我朋友是盲人,虽然现在手机都有盲人模式了,但和普通人比起来生活还是不方便啊。]
“我之前对于李承乾的评价,基于他是一个健康人、长到了二十多没了娘自己还没走出叛逆期,而愈发离经叛道。但如果对方是个十多岁就腿疾,身为太子却有了如此大的缺点,父亲呢又不展现自己对于继承者的关爱,小小的小子心里扭曲了也很正常。”赵定安道,“现在和平社会,还是挺难想象封建王朝下权力的失去和更高位的继承对于一个人能造成的压力有多大。”
[不行了,小小的小子,这句话好好笑。]
[放到现在的一般家庭,李承乾还能获得大量的关心和同情,但可惜身在帝王家啊。]
[主播也说了,他之后的很多老师都不把他当学生、孩子和储君看待,而是一块“登高”的垫脚石,小小的小子心里不得更扭曲。]
赵定安道:“我个人认为,李世民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我爸妈和他挺像的,自己不会主动教导孩子,而是找人来教导。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孩子的自信、自爱、自知、自立、自尊等等,都应该是老师来告诉ta一二三之前,父母就已经教导好了。
“对于李承乾来说,如何做好一个孩子和兄长,是父母该教的。在封建王朝如何做好一个臣子、储君,没有比君王本人更合适当老师的了。”
没有比朕......更适合当承乾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