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一听到“武器”二字,眼睛瞬间亮得像灯泡,急切问道:“老赵,边区兵工厂莫非能造枪了?”
还没等赵刚回答,他就自顾自地说开了:“上次说的捷克造、马克沁,眼下确实不太现实。能不能造三八式步枪呢?要是不行,中正式、汉阳造也成啊。”
这三款步枪在八路军中颇为常用。当然,还有晋造六五式步枪,实际上就是太原兵工厂仿制的三八式步枪。
对于大多数八路军士兵而言,栓动步枪的可靠性才是最重要。毕竟并非人人都是神枪手,受条件限制,能命中两百米外移动目标的八路军战士为数不多,至于四百米以上的目标,仅凭肉眼瞄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赵刚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如同一只老狐狸,话语中满是蛊惑:“老李,想要造好枪,得有好钢材。要有好钢,兵工厂就必须有人才。我这儿有份名单,你们按上面的地址去找。最好能把他们全家都接过来,咱们一定要帮同志们解决后顾之忧。”
说是“接”,其实就是变相绑架。所谓解决后顾之忧,就是连家人一同控制起来。有家人在手,那些人自然会乖乖听话。
这些技术骨干大多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样的人相对好掌控。到时候再给他们家人做做思想工作,老人、妇女和儿童可比这些技术工人好说服多了。赵刚自信自己有不少办法,能让这些老师傅们心甘情愿地出工又出力。
李云龙和孔捷瞬间就明白了赵刚的意思。与蔫坏的李云龙不同,孔捷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这么做,是不是违反纪律啊?”
赵刚和李云龙对视一眼,李云龙直接开口:“这事儿就交给老孔你啦。”见孔捷准备反驳,李云龙伸手搭在他肩膀上:“老孔,你先别急着拒绝。你也清楚,你随时可能调走,这个时候背个独立团内部处分,不上报,也不算过分吧!”
孔捷思索了一番:“要是边区兵工厂真能生产出武器,将来可得有我一份。”
“那肯定的!”赵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反正将来的事以后再说。真要是造出枪,兵工厂的武器分配也不可能全由他赵刚说了算。
孔捷看着名单,疑惑地问赵刚:“你这名单从哪儿来的,消息靠不靠谱啊?”
“名单绝对没问题,只是不确定这些人还在不在太原。”赵刚开始解释,“我在上抗大之前,在太原兵工厂从事地下工作,当时的掩护身份是工程师。抗战爆发后,组织工人运动时身份暴露,这才去了抗大。从抗大毕业后,我就来到了独立团。
现在太原兵工厂已经搬迁,工程师和工厂管理人员肯定被晋绥军控制起来了。但工人数量众多,不一定都跟着走了。名单上这些人,都是技术骨干,是咱八路军急需的人才,咱们无论如何都得尽量找找。”
孔捷点点头,一边抽烟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人数不少,我建议采用蚂蚁搬家的办法,慢慢来。不然一旦引起小鬼子注意,这一路上可就危险了。”
李云龙表示赞同:“安全第一,尤其是这些工人的家属,要是出了意外,这些工人心里有怨气,可就麻烦了。”
赵刚站起身:“行,交给孔团长我就放心了。边区兵工厂还有不少事儿,我今天得去看看。”
来到边区兵工厂,赵刚径直回到办公室开始画图纸。目前边区兵工厂虽然炼不了钢,但铁还是有不少的,不然也没材料造地雷。
拿着刚画好的图纸,赵刚直接找到车间主任:“邢主任,你看看这图纸。”
邢主任瞅了一眼说:“这不就是小一号的铁锹和十字镐嘛?”
“没错,咱们队伍现在用的铁锹和十字镐太大,不利于长途行军。我发现战士们挺喜欢小鬼子的兵工铲,这东西制造难度不大,咱们也能做。”
赵刚开始详细给邢主任讲解兵工铲和十字镐的制造要点,钢材质量不好,就适当增加铁锹的厚度。虽然这样会影响使用体验,但总比没有强。
离开机加工车间(其实就是铁匠作坊),赵刚又来到木样车间,找到刘主任:“帮我找两个手艺好的木匠师傅,就说我要制造弓弩。”
很快,刘主任带来了两位老师傅。赵刚从办公桌后站起身:“二位请坐,知道我找你们来的目的吧?”
其中一位师傅开口道:“厂长,我们知道您要造弓弩。只是不知道您是想造宋朝的神臂弩、明朝的蹶张弩,还是清弓?”
赵刚一听,心里乐开了花,一听就知道这两位是行家。这些知识都是他在太原兵工厂时,和里面的工程师闲聊时学到的。当时那些工程师都觉得这些知识没用,是落后的玩意儿,只有赵刚认真记了下来。
“弓箭虽然轻便、射速快,但射程近,抛射精度也没保障,所以咱们还是选择造弩。要是条件允许,就造神臂弩。蹶张弩虽说材料好找,但太过笨重。
最重要的是,咱们得总结弩的制造经验。咱们还有很多战士只能拿着大刀长矛跟小鬼子战斗,弩相对来说更好用,尤其是打游击战和搞偷袭的时候。”
两天后,赵刚带着新造的产品回到独立团。他把兵工铲、十字镐、神臂弩和蹶张弩放在八仙桌上,问李云龙和孔捷:“你们看看这些武器怎么样?”
李云龙和孔捷压根没看兵工铲和十字镐,一人拿起神臂弩,一人拿起蹶张弩就开始摆弄。赵刚对李云龙说:“把脚踩在前面的铁环上,双手拉弦,腰马合一,把弓弦挂在这个牙上。”
李云龙依言照做,果然成功上好弓弦:“这拉力可以啊!射程应该不近吧?”
赵刚给两人科普:“要是抛射的话,能达到300米。直接射击的话,100米内可以保证射击精度。”
孔捷拍了拍蹶张弩:“那这个大家伙呢?”
赵刚继续解释:“其实它们射程差不多。老李拿的是神臂弩,重量轻,但弓的材料不好找。老孔拿的是蹶张弩,弓的材料主要是竹子,虽然常见,但造出来比较笨重。”
说完,赵刚拿起蹶张弩,坐在地上,双脚支撑弓身,单手拉弓弦,身体绷直用力后仰,才把弓弦上好。“走,咱们去靶场试试。”
在独立团靶场,李云龙和孔捷不停地用弓弩射击,还不时交换使用。只见一百米外的靶子上已经插满了箭矢。
渐渐地,李云龙对固定靶射击有些不满足了,他活动活动手臂,撇撇嘴说:“射固定靶说明不了啥,十八里外的营盘镇,城楼上每晚都有人站岗。要想知道这弓弩有没有实战效果,还得找那些汉奸鬼子试试。”
当天夜里,李云龙、赵刚带着魏和尚和警卫排就出发了。孔捷只能继续憋屈地守在独立团驻地,谁让他是来“打短工”的呢!
李云龙和赵刚一人拿着一个神臂弩,亲自瞄准城门楼上打瞌睡的两个二鬼子。赵刚轻声指挥:“准备,三二一,发射。”
嗡嗡~!嗖!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