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就开始跟家里商量了。
厂区里的人都很尊敬和感谢朱吾适,是朱吾适给了他们一口饭吃,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如今听说这些事儿都是朱吾适牵头的,那自然是积极响应了。
移民不好接受,外派是可以的反正过几年就回来了。
大明交通不便,出去走个亲戚都还要好几天呢。
进京赶考的时候,很多地方的书生提前一年就出发了。
所以说,离家几年真的不是不能接受的事儿。
有了朱吾适的主意,没多久,朱棣就找到了足够多的人才。
这些人虽然都是年轻人,但是各行各业的都有。
土木,机械,铸造,制造等等行业的都有。
瀛洲要从无到有开始建设,各方面的人才都缺。
首先最重要的是种地,这个不用担心,移民都是农民,种地他们在行。
其次就是基础建设,也就是盖房子。
木屋虽然方便,但是朱吾适还是喜欢砖瓦房。
再说了,说好的是大明瀛洲的,建筑风格差距太大了像什么话。
所以建筑方面的人才是必须要有的。
修桥铺路,生产水泥,冶铁。
反正朱棣去了,绝对不仅仅是打仗这么简单的。
破坏是最简单的了。
想当年成吉思汗带着人打下了半个亚洲,甚至把东欧都搅和得天翻地覆的。
可是有啥用呢,除了弄死很多人。
有了个上帝之鞭的外号,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根本就没有。
这种事儿在朱吾适看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你既然都打过去了,自然要占领土地的。
最好是能纳入自己国家的版图,实在不行,弄个殖民地也行啊。
费劲吧啦地跑过去,弄死一堆人,然后抢点儿东西就回来了,图啥啊。
朱吾适要的,是把瀛洲纳入大明的版图。
等到欧洲人发现瀛洲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大明的了。
自从开始谋划瀛洲,朱吾适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欧洲人的思想。
在大明的东面,其实还有一块地的,大明还在开发建设。
所以在欧洲人看来,新大陆是在大明的东面,跟欧洲八杆子打不着。
只有等那些闲的蛋疼的人,非得往那个方向探索的时候,才会发现。
原来大明说的瀛洲竟然离自己这么近。
前提是,他们能够抵挡住大明的入侵。
毕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是一百多年后的事儿了。
如果大明一百年都没有把欧洲弄到手,那也太菜了。
再说了,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哥伦布能不能发现新大陆,还不一定呢。
毕竟欧洲的目光现在全都聚焦在大明的身上。
目前为止,他们根本没有探索大西洋的欲望。
欧洲人出海都是为了赚钱的,去大明就有钱赚,干嘛去漫无目的地地探索未知海域啊。
吃饱了撑的吗。
朱棣找好人手,就开始日夜期盼春天的到来了。
朱吾适也不去管他,有念想是好事儿,总比天天缠着自己要好多了。
自从蔡总的管培生计划取得成功,朱吾适的担子一下子就减轻了很多。
他现在真的成了只负责大方向的人了。
他负责大方向,老六搞技术,管培生负责管理。
如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产品多样性的问题。
狗日的商人看到大明的布在欧洲卖得好,一股脑儿都开始纺纱,织布了。
万一哪天大明的布在欧洲不畅销了咋办,那么多工人都要失业的。
还有养蚕的,好多农民已经不种地了,都开始种桑树了。
就算不会不畅销,大批量的倾销,必然会导致价格暴跌。
所以朱吾适得想办法,丰富产品多样性。
说是想办法,其实就是去网上搜索。
要想赚大钱,还是得从衣食住行方面下手。
奢侈品这种东西,在这个年代,市场就那么大。
尤其是非消耗类的奢侈品。
但是衣食住行就不一样了,人人都需要。
尤其是衣食这两方面。
可口可乐公司多牛逼,能让墨西哥不喝水,全都喝可乐。
农夫山泉多有钱,不用说也知道。
还有酒,这个也是暴力。
现代人不都说嘛,要是重生回十几年前,买点儿茅台的股份,或者屯一批茅台酒,就可以等着享受生活了。
所以朱吾适准备从这方面下手。
品茶是人生,喝酒也是人生嘛。
再加上一个白糖。
酒,可乐,白糖,肯定是会给欧洲人一些小小的震撼的。
其实还有一个赚钱的大项目,只是朱吾适还没有下定决心去做。
那就是烟。
烟民们不是总说嘛,我不是在抽烟,我是在给国家攒军费。
军费来自烟草税,这个说法当然是夸张了。
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烟草到底是多么暴利的行业。
朱吾适之所以没有下定决心,是因为吸烟有害健康。
说是卖到欧洲,实际转一圈儿也会传回大明的。
卖着卖着,自己也跟着抽起来了。
就像毒品。
西方人用毒品腐蚀华夏。
结果百年之后华夏禁毒做得很好,反而是西方毒品泛滥。
尤其是美丽国。把南美洲当成了毒品的原料产地。
结果南美洲产的毒品,大部分都销往了美丽国。
香烟当然没有毒品的危害那么大了。
全民抽烟的话,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所以这个事儿他得跟朱元璋商量一下。
朱吾适从网上下载好蒸馏酒的制作方法,可乐的配方后,就跑去找朱元璋了。
朱元璋最近的日子简直不要太惬意。
大明最近一直在开疆扩土。
照这么下去,千古一帝的名头算是坐实了。
高产作物的产量虽然没有高到夸张的地步,也比大明的本土作物产量高多了。
虽然还做不到人人都能吃饱,但是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
内库每天都有大笔钱财进账。
当官的也不出什么幺蛾子了。
朱元璋的小日子不滋润就怪了。
现在朝堂上下,一片赞誉的声音。
那些当官的,要么老家就是做生意的,借着朱吾适大力发展商业的光,赚了个盆满钵满。
要么就是地主,家里有大片的土地,靠着高产作物,粮仓都快放不下了。
平民出身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好歹工资涨了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