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腮的别名有牛角胎、牛角笋。
功效作用
1.止血:牛角腮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
2.止痢:能有效缓解痢疾症状,对于赤白痢、水泻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化瘀止痛:可用于治疗瘀血疼痛,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
4.清热解毒:适用于热病头痛、热毒风等症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收敛固涩:可用于治疗带下、遗精滑精等症状,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禁忌
1.孕妇禁用:牛角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妇使用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
2.虚寒性出血者慎用:因其性温,虚寒性出血者使用可能加重病情。
3.过敏者禁用:对牛角腮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中医药理
1.性味:味苦、甘,性温,无毒。
2.归经:归肝、肾经。
3.功效主治:具有止血、止痢、化瘀止痛、清热解毒、收敛固涩等功效,主治瘀血疼痛、吐血、衄血、肠风便血、崩漏、带下、痢下赤白、水泻、浮肿等症状。
在使用牛角腮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牛角腮的食用方法》
内服
1.煎汤:将牛角腮洗净后,劈成小条,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段时间后服用。一般用量为6-15克。
2.入丸、散剂:将牛角腮研磨成粉末,与其他中药粉末混合制成丸剂或散剂后服用。
外用
1.烧灰调敷:将牛角腮烧灰后,与适量的醋或其他药物混合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可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或外伤出血等症状。
注意事项
1.牛角腮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确定用量和用法。
2.孕妇慎用牛角腮,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在使用牛角腮时,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或过敏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牛角腮的丹方》
牛角腮散
1.出处:《圣惠方》
2.组成:牛角腮(烧灰)、蒲黄(微炒)、芎藭、当归(锉,微炒)、桂心、炮姜、赤芍药、生干地黄、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艾叶(微炒)、续断、伏龙肝(细研)。
3.主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
4.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牛角腮丸
1.出处:《圣济总录》
2.组成:牛角腮(烧灰)、蒲黄(炒)、伏龙肝(研)、紫石英(研)、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赤石脂(研)、细辛(去苗叶)、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人参、当归(切,焙)、干姜(炮)、阿胶(炙令燥)、甘草(炙,锉)。
3.主治:妇人血伤兼带下不止。
4.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牛角腮汤
1.出处:《圣济总录》
2.组成:牛角腮(烧灰)、熟干地黄(焙)、桑耳(微炙)、人参、续断、阿胶(炙令燥)、白术、赤石脂、禹余粮(煅,醋淬)、干姜(炮)、蒲黄(微炒)、防风(去叉)、龙骨(煅)。
3.主治:妇人血伤兼带下不止。
4.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牛角腮散
1.出处:《圣济总录》
2.组成:牛角腮(烧灰)、乌贼鱼骨(去甲)、白矾(烧令汁尽)、铅丹(研)、赤石脂(研)、龙骨(研)、阿胶(炙令燥)、熟干地黄(焙)、牡蛎(煅)、地榆(锉)、伏龙肝(研)、干姜(炮)。
3.主治:妇人血伤兼带下不止。
4.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匕,食前温酒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