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玄清,韩云洲两人徒步快行,经过一座榭廊。就是一大片青翠竹海。
翠绿的竹子都缠绕银线,有粗有细,粗的如面盆,细的如碗口,遮天蔽日。阵风吹过,阵阵沙沙声如浪涛起伏。
走进竹海,一条碎玉铺就的小嘴弯弯曲曲伸向楼阁方向。
小路尽头,两人到了一座有青玉墨瓦的低矮院墙的大院子门口。大门用雕成竹子形状的墨玉,和竹形单瓦搭成,简单素雅。门楣挂着一块写有“墨香院”的匾额。
苏玄袍伸手推开竹门,一座充满竹韵的四方二层殿阁庭院呈现眼前,到处都雕刻竹纹。
殿阁就是一座巨大的竹屋,宽敞的大门,圆形花棱的窗户,十数根笔直廊柱,无一不是玉翠竹。
“听雨斋”,苏玄清看着檐下匾额,心想主人银环竹仙人还是位书香雅人。
户门大开,两人抬步走进。迎面景壁是一幅竹下抚琴图。
图中一株高竹从虚空长出,竹下一位素雅美人正坐在云端低首抚琴,一旁一只丹顶鹤在曲颈梳羽。提拔为海;
“吾本罗浮一仙根,青莲青柳三友真。
青莲化道生混沌,独留银竹孤抚琴。
竹笙自题。”
“想必这就是银环竹仙人本尊肖像,竹笙便是仙人名讳。”
韩云洲看到这道诗句,“想来这竹笙前辈定是一方大能,这一众楼阁全部用顶级玉右打造,来历定是不凡。还还有那青莲,青柳又会何种能人。”
苏玄清看明白了,心中也是有十分的惊讶。青莲之名可是如雷贯耳,创世青莲,三十六品混沌灵根。至于青柳,不会是那一位吧,相柳。又不像,三位能为友,应该性情相投才对。
对于韩云洲的问话,苏玄清没有回答。因为此世没有这样神话传说。
看看大庭内部,景壁下是一副宽长玉榻,雕云刻霞。厅堂中两侧各有两把扶椅,夹着桌几。表明竹笙仙人友人不多。
这座殿阁有十几间雅间,多为静室,茶间,也有几阁仿佛书房之类的房间,博古架厂点多。都是空无一物。
两人一座一座楼阁的找,都是同样的装饰摆设,都是一种的空空荡荡。
韩云洲心里有些浮躁,看看空空如也的这一片豪华瑰丽的建筑群,失落之感涌上心头。
“苏兄弟,这里除了宝石美玉,再没有别的物件。岂不是空来一趟。”
苏玄清看看四周,“怎么会空无一物,此处天地精华何其浓郁,在此修炼一日胜过大虞一年。宝石美玉固然珍贵,但于我言如砖石瓦粒无疑。”
“韩大人,此岛的无穷生机正是你最大的机缘。不静心修炼突破境界,还要等待何时。”
韩云洲听完才幡然醒悟,向苏玄清告辞,找了一处盘坐吐纳。
苏玄清则是离开楼阁,向清泉另一面走去。
清泉远看象一枚雨滴,近前却是一片小湖。
湖水碧绿清沏,鳞鳞湖面没有一丝风浪,可以看到一群群银鱼在水中游弋。是些低级灵鱼,纳袋能装个几条一,可惜了。
顺着小径一直向前走,沿着注入小湖的小溪逆流而上。
三个高峰几乎都是笔直拔起,像是三根擎天竹笋,鳞片清晰,形象逼真。
小溪从中间高峰垂下,击出一个小潭。小潭水满溢出,形成一条小溪注入小湖。
小潭就是小径尽头,有了块亩数丈小花园。小亭三面是竹篱笆,中心也是一座四角小凉亭。小亭有棋桌,有圆墩。
苏玄清游走小花园,果然在花园里发现十几株奇手兰。一步一株,三尺高,青细的一根主茎上几条银丝,并分出多支分榗,叶子如小婴儿巴掌。有几株已结出一束像黄玉雕刻的圆珠,长生果一样大小。其他的有几株则是开着黄花。
“奇手兰,还真的在。食下一株可延寿五十。也是炼制修复内伤,连接经脉,祛除毒素的五华丹的主药。”
“还可以炼制扩充经脉的蕴脉金宝丹。”
苏玄清再四下寻找,在靠近奇手兰的篱笆辈攀爬着不小细藤蔓。根部藤条深紫色,向上逐渐变褐色,约莫五六尺长,单藤复叶,叶子深绿色如桃叶。
苏玄清数了数对比一下,兰二藤三,相互克制。
苏玄清把结出果实的奇手兰用玉铲小心挖出,轻轻掸去泥土,用一枚檀木方匣装好,放入纳袋。
刚刚挖出奇手兰,剩余几株在半刻钟内有了细微的变化,叶缘变出一丝黑边,叶子缩小一圈儿。
苏玄清不敢怠慢,又斩断数根断肠藤装好收起,奇手兰就又慢慢恢复原来的样子。
此行算是目的达到了。然而与领海官员约定一月期限。现在还有二十几天,看韩云洲的修行状况,可能提升到武宗中期,省下他十几年时间。
苏玄清于是就在三山岛四处游逛,感悟这位混沌仙人留下的丝丝道蕴。
竹为空心坚挺,虚心刚毅,遇雨而生,逢雪而傲。是含有生命之意的生之道。只看三山岛,处处生机盎然,即使有相克也是相生依存。
五行木主生,水能生木,故竹笙以玉为居。竹为草木,草本弱,而弱极生刚,所以草之生为虚生。
虚并非是无,而是太极之阴,润物而生,其为茂。
其性不争,其貌不盈。能遍布于天地间,又隐于天地。
与苏玄清的心性相似。苏玄清出生虽然富有,但生活平凡。婚配虽然尊贵,但权谋不显。身藏高绝威力,又为人普普通通,很少人知道他的底蕴,甚至不知其名。
世间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也不清楚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但是他却在世间留有功绩。
就象水,建造城郭离不开水,但宏伟雄壮的城郭却看不到水的影子,人们也不知道水的功劳。
竹笙的道蕴显在细微处,细微得不可感悟。却有是远处不在,睁眼就能看到。以小窥大,以大遮小,生生不息,而又毫无声息,是生之道的两个极。
苏玄清从极小感悟,却悟不出大。从极大感悟又悟不出小。当苏玄清站在中间山峰的悬楼上鸟瞰整个岛屿,又凝聚神念看向小草与竹笋。心里一点明朗。
“生之道,是以虚小而为真大,又以真大以归虚小。一始一终为一太乙。真大非大也,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