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原世界线,饶是看淡生死的苏秒秒也不免唏嘘,挺惨。
陶青书带着怨念离开,他死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如果能重来一世,他希望能够拯救爷奶父母的性命,帮他们平反,另外与未婚妻解除婚约,让她和自己曾经的好友一辈子都不能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最后报复大队长一家并将他们这些人的恶行一一揭露。
而他自己只希望能够陪在家人身边平淡地度过此生。
陶青书的愿望并不难办,苏秒秒一定会帮他实现。
唯一值得顾忌的是,根据她的经验,大反派虽都是后期黑化,可内心也总是有那方面倾向的。
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她这任务算是与虎谋皮,不过她也不怕,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区区反派,更何况是还只是反派预备役,拿捏。
当然,苏秒秒自己也不是一个只会完成任务的机器,她会代替原主在这个世界度过属于她的一生。
她也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但至少生活在这世间能让她感觉到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存活于世的个体都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原身也不知道多久没吃饭了,苏秒秒饿得头晕眼花。
她进到空间自己煮了碗煎蛋面吃,又烙了几张饼子存着,这才出了空间。
她一出来,外面便传来了开门关门的声音,是她的父母回来了。
苏秒秒的母亲王慧萍是纺织厂的员工,父亲苏自强是邮政局的邮递员,他们一家和隔壁陶青书家关系一般,据说当初陶青书的父亲是要和王慧萍相看对象的,结果没想到被苏自强捷足先登了。
两人还为此打了一架,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什么喜欢不喜欢的估计也早没了,但是双方之间的较劲是一直都有的,上到工作奖金,下到儿女出息,什么都会暗暗地较劲。
“唉,陶家这事闹得,这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啊?”
屋外,王慧萍斜了自家男人一眼,“你还挺关心他们的。”
平常她要是和陶家人点头打个招呼,这人都能阴阳怪气一阵,现在关心上了。
可是想到陶家的情况,王慧萍也没了调侃的心思,“还好青书那孩子下乡去了,要不然恐怕也得跟着遭罪。”
听着两人的话,苏秒秒起床打开了房门,她靠在门边有些有气无力地道:“他好像没走,我看到他了。”
两口子看到苏秒秒,忙担心地迎上来,“秒秒,你这咋起床了呢,头还疼吗?”
原身身子弱,感冒好一阵儿了。
本来苏秒秒还不觉得,她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痛了,但她强行忍着,说:“没事,好多了,一直躺着有点躺晕了。”
王慧萍点点头,“那是得起床遛一遛,就在屋里走走吧,可别再出去受了风。”
两口子对着苏秒秒一阵嘘寒问暖后这才问起了陶家的情况。
“闺女,你刚刚说的是啥意思啊,你在哪儿看到青书了?”
苏秒秒瞥了一眼还有些昏暗的屋子,此刻还能看到外面晃动的树影,她指过去,说道:“就那边,我今天听见吵,就起来望了一眼,结果就看到陶青书躲在门口。”
听到这话,两口子面色难看得紧,“这孩子怎么回事?”
苏自强有些焦心,“闺女,你会不会是看错了?”脑子晕的话看错人应该也是有可能的吧?
“不可能,我不会认错。”苏秒秒斩钉截铁。
苏家夫妻对视一眼,都没多说,王慧萍道:“秒秒,你再去休息会儿,妈妈做好了饭再喊你。”
“我来帮你吧。”
这两口子几乎快要把苏秒秒给惯坏了。
“不行,哪用得着你啊,去歇着。”说还不算,苏自强推搡着将苏秒秒推进了屋,守着她上床躺下这才离开了屋子。
苏秒秒:“……”盛情难却啊,那她只能是却之不恭了。
她乖乖闭眼,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屋外的王慧萍两人又说起了陶家的事情。
苏家看似和陶家不和,但其实双方都清楚,这些年虽然吵吵闹闹,但早已经吵出感情来了,虽然双方时常互相嫌弃,但是对方出了事,最难受的还是他们。
苏秒秒再次醒来是被王慧萍喊醒的,她迷迷糊糊刚睁眼手上就被塞了一个布包,“秒秒,这里有一百块钱,你拿着,要是再看到陶青书那孩子,你就把钱悄悄给他,让他赶紧走,千万别给人看见了,知道吗?”
王慧萍声音压得极低,像是在避免被谁听到似的。
盯着苏秒秒看了一会儿,王慧萍才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
莫不是烧傻了?
“我知道了,妈,我就是没睡醒。”
她声音哑哑的,带着一副刚睡醒的起床气,她完全没想到自己家里居然对陶家那么大方,那么看来原世界里他们之所以没对陶家施以援手肯定是没有找到途径。
“行,别睡了,赶紧起来吃饭吧,一会儿晚上该睡不着了。”
苏秒秒应下把布包小心地收到枕头底下,这才慢腾腾地起身往客厅走去。
今天的饭菜依旧丰盛,只是饭桌上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这年头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吃过饭,一家人收拾收拾就各自回屋睡下了。
等到夜深了,苏秒秒这才缓缓地起身,一手拎着布袋子,一手拿着王慧萍给的钱加上自己塞进去的票,她跟个幽灵似的慢慢悠悠地飘出了屋子,这样就算有人看到了,她也可以说是自己梦游。
但事实是她想多了,一直等走到陶家的门口,连个人影都没看到,摸了摸墙缝里的钥匙,确定还在,她就蹲在门边像一只蘑菇一样。
要不说两家人的关系没有看上去那么不好呢,陶家钥匙存放的地方还是原身在王慧萍和苏自强谈话的时候无意间听见的。
大概蹲了十多分钟,苏秒秒就感觉有人在朝自己靠近,她屏住呼吸,没过一会儿,那人就已经走到了门前。
他掏钥匙的时候,苏秒秒喊了一声,“陶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