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不管不顾径自离去的华雷。
贾诩的脸色有些拉垮。
显然,刚才华雷的所做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王通教的。因为在前两次王通找自己办事,都是这个德行。连任何商量的余地都不留给自己,也不给自己留下任何把柄。
而自己每次都给他把事情办了,又给他留下一个大坑,但却每次都没有坑到他,反而正中他的下怀。
第一次。
王通让贾诩用“金蝉脱壳”之计,从牢中将荀攸出来送去王通在城外的军营。
贾诩将荀攸救出来了。
但却暗中使坏,并没有将荀攸送去城外的军营,而是送到了王通在城内的荡寇将军府中。并且还暗中通知了牛辅和李儒,封锁城门并派人去荡寇将军府抓人,摆明了是要置王通于死地。
但是,却没想到王通收到荀攸后,转身就将荀攸送到了董卓府上。这样不仅消除了董卓对王通的怀疑,还让董卓以为是牛辅要栽赃陷害王通,为此而私下里将牛辅臭骂了一顿。
至于后来荀攸再次被人神秘偷走,贾诩也怀疑跟王通有关,只是没有证据而已。
第二次。
王通想去上郡,让贾诩在暗中运作,并相助说服董卓。
贾诩也做到了。
但是,同时也给王通挖了一个大坑。暗中向牛辅献计,让牛辅将秦直道上的那些如同收费站一样密集的关隘全都让给胡人,意欲使王通根本进不去上郡。
却不料被王通当着董卓的面点出了这个问题,使得牛辅受到董卓警告,不得不赶紧暗中派人前往上郡,紧急收回发出去的命令。
最后就只能增加王通攻打上郡的难度,暗中使人向胡人报信。但却被王通……“雪夜入高奴”,将聚兵在高奴的胡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举夺下了高奴城。
前面这两次,自己都是履行了诺言,也设下了圈套,但却都没有害到王通。
而这一次,是王通让自己办的第三件事。
也是自己最后一次给王通办事了。办完这件事后,自己与王通之间,就两不相欠了。
想到这里。
贾诩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
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一次,老夫一定要将这最后一件事,办得“漂漂亮亮”的,只是不知道,王通这小子,到时候会不会满意?”
说罢,便回头招来护卫统领,说道:“不回府了,老夫今天,想去牛辅将军府上坐坐。”
说罢,便登上马车,在一众护卫们的簇拥下,向位于朱雀街上的牛辅府上而去。
……
一个时辰之后,贾诩走出了牛辅的将军府。
不过,却并没有回家陪他的新纳的小妾,而是转身又去了李儒的府上。
在李儒府上只待了一会儿,贾诩就出来了。
但是,却依旧日没有回家陪他的新纳的小妾,而是转身又去了蔡邕的府上。
在蔡邕府上混了一顿晚饭。
到了傍晚时分,才施施然地从蔡邕府上出来,登上马车,对护卫统领道:“打道回府。”
夜幕降临,朔风渐劲。
马车从空旷的街头碾过。
发出车轮碾压冰面的“咔嚓”、“咔嚓”的声响。街道两旁的店铺里,偶有几盏灯笼如豆,在昏暗的夜色中,摇摇晃晃,明明灭灭……
……
第二天一早,董卓召开朝议。
卯时,宫门打开。
数十名朝廷大臣鱼贯而入,在宽大的未央宫中分列成两排站好。文臣居左,武将居右,排得整整齐齐。
年仅十岁的天子刘协,在太监的带领下,爬上龙椅端端正正地坐好,一动不动,如同一只小小的木偶。
而太师董卓,则挪动那胖如肉山般的身躯,坐在刘协的旁边的一张椅子上。那张椅子,就是传说中的“太师椅”。
一老一少,一大一小。
这情形,仿佛一只母鸭带着一只小鸭,看起来要多滑稽有多滑稽。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母鸭带小鸭。)
……
朝会开始之后,董卓先是让人拿出来一捆竹简交给旁他边的一名老太监,由那老太监扯着鸭公桑子念道:
“陛下及太师容禀,西河郡胡人猖獗,屡次入吾上郡劫掠。微臣不忿,亲率汉军入西河郡,破胡人据守之离石城。杀胡寇数万,俘十余万。救汉人数万。
如今,西河军已回归吾大汉,有李广遗孤后人李宗,曾立下殊功,臣观其人颇有才干,让其暂代太守之职,以维持地方安宁。后续官吏安排,还请太师委派……”
捷报念完,众人纷纷向董卓道喜。
不过,恰在此时,却听一人高声叫道:“微臣以为不妥!”
众人展眼看去。
乃是侍御史左灵!
左灵走出班列,又接着说道:“按制,太守为封疆大吏,无天子或太师军令,不可离开所驻之郡,更不可擅自出兵攻打其它郡县,违者形同谋反。
诚然,西河郡此前为胡人所占据,但是,即使是出兵塞北,也需首先得到太师首肯。
王通身为上郡太守,却无令而离开上郡攻打西河郡,实乃不顾朝廷法制,藐视太师威严。
若地方守将尽皆如此行事,则朝廷法制荡然无存,太师威严扫地矣!”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
就算是董卓偏爱王通,也被他说得连连点头。
左灵说完之后,牛辅也上前说道:
“王通不仅无令出兵,还在西河郡私设官吏。其所做所为,又与关东诸侯叛贼何异?依微臣看,王通其志不小,恐怀叛逆之心。”
董卓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
却转头看向蔡邕,说道:“蔡尚书,这件事,你怎么看?”
蔡邕闻言,赶紧上前拜倒在地,诚恳地说道:“小婿王通,虽是少年轻狂。但是,其亦是知恩图报之人。太师对他宠信有加,他又岂会背叛太师?只不过……”
“不过如何?”董卓问道。
蔡邕深吸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不过,微臣记得,当初太师让王通去收复上郡,也只是看他太过年轻,又是可造之才,想要让他去地方上历练一番,增长见识。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王通的表现也算是差强人意。依微臣看,不如将他调回京师,早晚聆听太师教诲。”
董卓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而转头看向李儒道:“文优之见如何?”
“回禀太师。”
李儒上前行了一礼道:“属下的想法,也是觉得将王通调回长安为好。但是,上郡和西河郡都是要害之地,也需军队驻守。
因此,属下建议,让王通带五千人马回长安,其余军队,则留给下一任太守。”
这是想夺了王通的兵权。
董卓有些犹豫,怕这样做会引起王通的不满。但李儒说的也是事实。而且,历来太守调职,也是要将军队留在郡内交接给下一任太守的。
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也也是一种惯例。
想到这里,便沉声说道:“拟旨,拜杨定为上郡太守,李宗为西河郡太守。荡寇将军王通与杨定交接之后,带兵五千返回长安!”
李儒等人闻言,皆呼:“太师英明。”
……
排在文官队列中的贾诩闻言,嘴角微微一咧,露出了一丝让人难以察觉的笑容。
自始至终,贾诩一句话都没说。但是,这一切,又都是贾诩在暗中推动的。
一切都在掌控中。
对于贾诩来说,他完成了王通交给他的任务;对于李儒和牛辅来说,剥夺了王通的兵权,使王通手上只剩下五千军队;对王通来说,达到了在年后三月份之前回长安的目的。
皆大欢喜,面面俱到。
左右逢源,都说他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