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流转,数年如白驹过隙般一晃而过。秦国在一系列改革与发展举措下,国力愈发强盛,边境安稳,百姓生活也蒸蒸日上。在这漫长岁月里,众人惊奇地发现,秦轩的容貌竟丝毫未改,依旧是初入秦国时那般年轻模样。无论是烈日下参与农田劳作,还是在营帐中挑灯夜战商讨军务,岁月似乎格外眷顾他,未曾在他脸上留下一丝痕迹。
起初,士兵们只是私下里小声议论,有人说他定是服食了神秘仙药,也有人猜测他是天上星宿下凡,免受尘世岁月的侵蚀。“你们说,秦大哥是不是偷偷找到了长生不老的法子?”一个年轻的士兵满脸好奇,压低声音问身旁的战友。“别瞎说了,这世上哪有那种东西,说不定秦大哥就是有独特的保养之道。”另一个士兵虽然嘴上反驳,但眼神里也满是疑惑。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事儿渐渐传开,整个军营乃至都城都知晓有个“不老奇人”。街头巷尾,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眼神里满是好奇与疑惑。“你说那秦轩,莫不是得了仙人庇佑?怎么就是不见老呢?”一个卖菜的大叔一边给客人称菜,一边和旁人闲聊着。“谁知道呢,说不定真有啥奇遇。”旁边的人附和道。
这“奇人”之名也传到了朝堂之上,不少大臣心生猜忌,觉得此事诡异,甚至有人暗中向秦王进谏,认为秦轩的存在恐有不祥。然而,秦王看重秦轩的才能与对秦国的贡献,只是将他召入宫中,仔细端详后,温和地嘱咐道:“秦轩,你这容颜之事虽奇特,但朕信你一心向秦。往后行事多加小心,莫要引发过多事端。”秦轩跪地叩谢,心中暗自警醒,明白自己必须更加谨言慎行。
一日,秦轩奉秦王之命,前往都城的学宫商议文化教育推广之事。学宫之中,文人墨客、饱学之士云集,四处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秦轩正与几位学究交谈甚欢,讨论着如何将文化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普通百姓,是采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还是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讲解。
这时,一位身着长袍,气质不凡的中年男子缓缓走来。此人目光深邃,透着睿智与坚毅,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旁人见了,纷纷恭敬行礼。秦轩心中好奇,低声向身旁的学究打听。“这便是商鞅大人,秦国变法的关键人物啊,他的主张和变革,让秦国焕然一新。”学究满脸敬意地介绍道。
秦轩听闻,心中涌起一阵激动。他久闻商鞅大名,对其推行的变法举措钦佩不已。此刻见商鞅走来,秦轩赶忙整理衣冠,恭敬地拱手行礼:“久仰商鞅大人威名,今日得见,实乃秦轩之荣幸。”
商鞅微微颔首,目光落在秦轩身上,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你便是那容颜不老的秦轩?我早有耳闻,你在军中推行文化教育,助力战后重建,为秦国做了不少实事。”
秦轩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大人过奖了,都是为了秦国百姓,秦轩不过是尽些绵薄之力。倒是大人的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此等功绩,才是令人敬仰。”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文化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谈到变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商鞅感慨道:“变革之路,艰难险阻无数,总会有人因循守旧,不愿改变。可若不破旧立新,秦国又怎能强大?就拿废除井田制来说,那些旧贵族利益受损,便百般阻挠,险些让变法夭折。”
秦轩深以为然,点头道:“大人所言极是。就像军中推行文化教育,起初也有不少人反对,觉得无用。但只要坚持下去,让大家看到好处,自然就会理解支持。我还记得最初推广识字时,士兵们抱怨浪费时间,可当他们能看懂军令、家书后,态度就转变了。”
不知不觉,日头渐西斜,两人的交谈仍意犹未尽。商鞅最后说道:“秦轩,你我虽行事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秦国昌盛。日后若有需要,不妨来找我,咱们一同为秦国出谋划策。”
秦轩心中一阵温暖,再次行礼致谢。与商鞅的这次相遇,让他对秦国的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也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愈发重大。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将与众多有志之士一起,继续为秦国的繁荣而拼搏,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