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轩离开咸阳后,朝堂之上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范雎在朝中越发肆意妄为,大肆安插亲信,排除异己,朝堂上下被他搅得乌烟瘴气。正直的大臣们敢怒不敢言,但凡有违背他意愿的人,不是被诬陷下狱,就是被革职查办。秦昭襄王虽察觉到范雎的行径,但此时他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诸多事务已有些力不从心,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日,秦昭襄王在处理完朝政后,总会独自坐在宫殿的长廊上,望着远处的咸阳城发呆。他想起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想起与白起、秦轩等臣子一同为大秦开疆拓土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如今,白起已死,秦轩远离朝堂,曾经的辉煌仿佛渐渐远去,大秦的未来也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时常感到疲惫不堪,疾病缠身。太医们频繁出入王宫,开了无数药方,却始终无法让他的身体好转。
这日,秦昭襄王强撑着病体处理政务,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他猛地吐出一口鲜血,整个人瘫倒在龙椅上。宫殿内顿时乱作一团,太监们惊慌失措地呼喊着太医,大臣们也纷纷面露惊恐之色。
秦昭襄王被紧急抬回寝宫,太医们围在床边,神色凝重地为他诊治。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秦昭襄王的病情依旧不断恶化,生命之火在这无尽的病痛中逐渐黯淡。
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咸阳城,百姓们得知秦王病重,纷纷议论纷纷,人心惶惶。街头巷尾,人们都在担忧着大秦的未来,不知道秦王驾崩后,秦国将会走向何方。
在青山脚下隐居的秦轩和顾盼,也听闻了秦昭襄王病重的消息。秦轩得知后,心中五味杂陈。尽管他已远离朝堂,但秦昭襄王毕竟是秦国的君主,他的生死关乎着秦国的国运。回想起往昔在朝堂上与秦昭襄王共事的日子,有过壮志豪情,也有过失望寒心,可如今听到他生命垂危,秦轩心中还是忍不住泛起一丝悲凉。
“夫君,秦王若真的驾崩,秦国怕是又要陷入动荡了。”顾盼忧心忡忡地说道。
秦轩微微点头,神色忧虑:“是啊,朝堂之上如今奸佞当道,新君即位,若不能掌控局势,这秦国的局面恐怕会更加混乱。百姓又要受苦了。”想到这里,秦轩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担忧。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百姓是最无辜的受害者,每一次的权力更迭,都可能带来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咸阳宫中,秦昭襄王在病榻上艰难地支撑了几日,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在一个深夜,他的生命之火彻底熄灭,大秦的一代雄主就此陨落。
宫中顿时哭声一片,太监宫女们身着素服,跪地痛哭。大臣们接到消息后,也纷纷连夜入宫,神色凝重。范雎在得知秦昭襄王驾崩后,心中暗自欣喜,他认为这是自己进一步掌控朝堂的绝佳机会。他盘算着如何在新君面前巩固自己的地位,将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势力连根拔起。
新君的登基仪式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匆忙举行。秦昭襄王的次子安国君继承王位,是为秦孝文王。安国君长期生活在秦昭襄王的威严之下,性格较为温和,且长期沉溺于酒色,身体孱弱。他即位后,虽然有心整顿朝政,改变朝堂上的不良风气,但无奈身体状况不佳,力不从心。
他先是下令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试图以此来稳定局势,赢得人心。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朝堂的混乱局面。范雎依然在朝中横行霸道,各方势力也在暗中较劲,朝堂局势愈发复杂。
仅仅三天后,秦孝文王便突发疾病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秦国上下震惊不已,朝堂内外更是陷入了一片混乱。百姓们听闻此消息,惊恐万分,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迷茫。市场上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治安也开始恶化。
一时间,咸阳城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人心惶惶。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在暗中谋划着自己的利益。贵族们为了争夺权势,明争暗斗;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各自站队,形成了不同的派系,相互倾轧。有的势力试图拥立年幼的王子,以便自己能够掌控朝政;有的则联合起来,想要推翻范雎的统治,恢复朝堂的清明。
隐居的秦轩得知这一系列变故后,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他知道,秦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虽已远离朝堂,但那颗心系天下的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他开始频繁地与来访的学子们讨论秦国的局势,希望能找到一些应对之策。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众人也都感到束手无策。
“如今秦国朝堂混乱,各方势力争斗不休,若不能尽快稳定局势,恐怕会给其他诸侯国可乘之机。”一位年轻的学子焦急地说道。
秦轩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当务之急,是要选出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君主,整顿朝堂,安抚百姓。可如今这局势,谈何容易。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太短,还来不及做出改变就已离世,而新君的人选又尚未确定,各方势力都在争夺这个位置,秦国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在这乱世的风云变幻中,秦轩和顾盼看着眼前这片熟悉又即将面临巨变的土地,心中满是无奈与担忧。他们不知道,未来等待着秦国,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什么。但秦轩心中隐隐有一种预感,自己恐怕难以再置身事外,这乱世的浪潮,或许很快就会将他再次卷入其中 。而此时,在赵国为质的秦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正悄悄谋划着回国争夺王位,他的归来又将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变化,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