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与环保公益基金会合作项目的逐步推进,以及为艺术院校环保艺术论坛做准备,女儿和绘画社团迎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然而,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长。
在策划环保绘画比赛时,如何让比赛规则既公平公正又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成了第一个难题。女儿和社团成员们围坐在社团活动室的桌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各种想法。有人主张以传统的绘画技巧为主要评判标准,认为扎实的基本功是作品质量的保证;但也有人反驳,觉得既然是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就应该更看重作品所传达的环保理念和独特的创意表达。
经过数小时的讨论,他们参考了许多国内外类似比赛的规则,结合本次比赛“我心中的绿色家园”的主题,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作品的评分将从绘画技巧、环保理念、创意表达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都有明确的细化标准。例如,在环保理念方面,要看作品是否清晰地传达了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创意表达则关注作品是否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
然而,当比赛方案公布后,还是收到了一些家长和老师的反馈。有的家长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绘画技巧的要求过高,可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还有老师指出,某些规则表述不够清晰,容易让孩子们产生误解。这让女儿意识到在沟通和细节把控上还有所欠缺。她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但她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立刻组织成员们对方案进行修改。他们逐字逐句地检查规则表述,简化了一些过于专业的词汇,让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当调整了绘画技巧方面的要求,确保比赛对每个孩子都公平且具有吸引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修改后的比赛规则,女儿还安排社团成员通过线上家长会、学校通告等多种渠道,详细解释比赛规则的每一个要点,确保每一个参赛的孩子和家长都能清楚了解。
而在筹备环保艺术创作营时,邀请专业艺术家的过程并不顺利。女儿满怀期待地给一些知名艺术家发送邀请邮件,详细介绍了创作营的理念、目标以及对孩子们的重要意义。然而,大多数回复都是由于行程安排冲突无法前来。看着一封封婉拒的邮件,女儿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但她深知,不能就这样放弃。
她开始通过老师、朋友的介绍,挖掘那些在环保艺术领域有独特见解但可能知名度稍低的艺术家。同时,她自己也不断地通过各种艺术平台搜索相关艺术家的信息,并主动联系他们。终于,她的坚持得到了回报,邀请到了几位在环保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艺术家。其中一位艺术家,一直致力于用废旧材料创作大型环保雕塑,他被女儿和社团的热情与执着所打动,欣然答应前来指导。这些艺术家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还对青少年环保艺术教育充满热情。他们的加入,为创作营注入了强大的专业力量。
与此同时,女儿还要兼顾艺术院校环保艺术论坛的准备工作。准备分享内容时,她发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且生动地展示社团的历程并非易事。社团从成立之初的懵懂探索,到如今在环保艺术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有着太多的故事和经验可以分享。但论坛的时间有限,她需要对大量的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提炼出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女儿反复演练。她站在社团活动室的讲台上,对着想象中的观众,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社团的故事。每一次演练后,她都会认真总结,记录下哪些地方表述不够清晰,哪些环节需要增加趣味性。她不断调整演讲的节奏和表达方式,尝试用生动的比喻和有趣的案例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演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后来能够自信流畅地讲述社团的故事。
绘画社团的成员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各自收获了成长。负责与基金会工作人员沟通协调活动细节的同学,从一开始面对复杂事务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够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工作,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负责制作比赛宣传海报和论坛ppt的同学,不断尝试新的设计风格和技巧,在一次次修改中提升了自己的设计水平。大家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团队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女儿和绘画社团逐渐适应了这些挑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明白,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就能不断突破自我,在环保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实现让更多人关注环保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