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边境的紧张局势如乌云般笼罩在众人头顶,萧宇日夜操劳,奔波于各地防线与营帐之间,精心筹备应对之策。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京城传来一道紧急诏书,打破了他忙碌而紧张的部署。
“陛下龙体抱恙,宣萧宇即刻回京,不得有误。”传旨太监气喘吁吁,神色凝重,将诏书递到萧宇手中。萧宇心中一惊,他深知皇帝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此番突然病重,恐怕朝堂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
萧宇不敢耽搁,立即将边境事务暂时托付给几位心腹将领,再三叮嘱他们加强戒备,不可有丝毫懈怠。随后,他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京城。一路上,马蹄声急,扬起阵阵尘土,萧宇的心也如同这飞扬的尘土,难以平静。他不禁回想起与皇帝多年来的君臣情谊,以及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与重用,如今皇帝病重,他心中满是担忧与不安。
终于,萧宇抵达了京城。他顾不上一路的疲惫,直奔皇宫。踏入皇宫的那一刻,他便感受到了一股压抑而沉重的气氛。太监和宫女们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往日的庄严与宁静荡然无存。萧宇来到皇帝的寝宫,只见皇帝躺在龙榻之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周围的太医们正忙碌地进进出出,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萧宇快步走到皇帝榻前,跪地请安。皇帝微微睁开眼睛,看到萧宇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吃力地抬起手,示意萧宇靠近。萧宇凑近皇帝,只听皇帝用微弱的声音说道:“萧爱卿,朕恐怕时日无多了……如今边疆未宁,朝堂不稳,朕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太子。太子生性纯良,但涉世未深,朕希望你能辅佐他,保我江山社稷安稳。”
萧宇心中一酸,眼眶湿润,他重重地点点头,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万死不辞。”皇帝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又嘱咐了几句,便缓缓闭上了眼睛。
皇帝驾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皇宫,继而传至京城的大街小巷。一时间,京城内外一片哀恸。然而,在这悲痛的氛围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皇帝生前虽已立太子,但并未明确指定顾命大臣。如今皇帝突然驾崩,太子尚未登基,朝堂之上各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一些心怀叵测的大臣,妄图在这权力交替的混乱时期,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他们有的暗中勾结,结党营私;有的则四处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试图扰乱朝纲。
萧宇深知此时局势的严峻,他一方面要处理皇帝的后事,操办国丧;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朝堂上的种种纷争,稳定局势。他每日忙碌于皇宫与朝堂之间,常常废寝忘食。
在处理皇帝后事的过程中,萧宇严格按照皇室的礼仪和规矩,一丝不苟地安排着每一个细节。他亲自挑选棺木、安排守灵、制定葬礼流程,力求将皇帝的葬礼办得庄重而肃穆,以表达对皇帝的敬重与哀思。
与此同时,萧宇也密切关注着朝堂上的动向。他召集了一些忠诚可靠的大臣,商议应对之策。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萧宇面色凝重地说道:“如今陛下驾崩,太子即将登基,但朝堂之上乱象丛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稳定局势,确保太子能够顺利登基。”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萧大人,如今局势复杂,一些大臣心怀不轨,我们该如何是好?”
萧宇沉思片刻,说道:“首先,我们要尽快确立太子的登基大典日期,昭告天下,让百姓们知道新君即将即位,稳定民心。其次,我们要加强皇宫和京城的守卫,防止有人趁机作乱。再者,对于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我们要密切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轨行为,立即予以严惩。”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萧宇又与大臣们商讨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加强情报收集、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等。会议结束后,萧宇和大臣们迅速行动起来,各自按照计划展开工作。
然而,事情并没有萧宇想象的那么顺利。就在太子登基大典的前夕,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深受皇帝宠信的老臣,突然站出来反对太子登基。他声称太子年幼,缺乏治国经验,无法胜任皇帝的重任,应该另选一位年长、有能力的皇子继位。
此言论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一些大臣纷纷表示支持老臣的观点,而另一些大臣则坚决反对,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萧宇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怒。他深知这位老臣背后必定有其他势力在支持,其目的就是要扰乱朝纲,阻止太子登基。
萧宇立即进宫,面见太子。太子此时也十分焦急,他对萧宇说:“萧爱卿,如今该如何是好?我担心此事会影响登基大典的顺利举行。”
萧宇安慰太子道:“殿下不必担忧,此事交给臣来处理。那位老臣的言论毫无道理,殿下是先帝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名正言顺。臣定会让他收回言论,确保登基大典顺利进行。”
随后,萧宇召集了支持太子的大臣,商讨应对之策。他们决定在朝堂之上与老臣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用事实和道理说服众人。
在朝堂辩论的那一天,萧宇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太子乃先帝嫡长子,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深受先帝喜爱和器重。先帝生前已立太子为储君,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如今先帝驾崩,太子登基乃顺理成章之事。那位老臣却无端反对,不知是何居心?难道他想违背先帝遗愿,扰乱朝纲吗?”
老臣听后,脸色苍白,但仍强辩道:“太子年幼,缺乏治国经验,如何能治理好国家?我这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
萧宇冷笑一声,说道:“太子虽年幼,但有先帝多年的悉心教导,又有我等大臣的辅佐,定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而你,口口声声说为了江山社稷,却在这关键时刻出来捣乱,分明是别有用心。”
在萧宇的有力反驳下,老臣无言以对。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也纷纷站出来,指责老臣的不当言论。最终,老臣不得不收回自己的言论,承认太子的合法地位。
这场风波过后,太子的登基大典终于得以顺利举行。在登基大典上,太子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在众人的朝拜下,登上了皇位。萧宇看着新皇,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他将肩负起辅佐新皇,治理国家的重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