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秘势力的覆灭,京城看似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萧宇心中却始终萦绕着一丝不安。朝堂上的争斗虽暂时平息,可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北方边境,虽已击退游牧部落的大规模进犯,但残余势力在草原深处蛰伏,时不时派出小股骑兵骚扰边境城镇,百姓苦不堪言。萧宇深知,要想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不能仅靠被动防御,还需主动出击,削弱其有生力量,让他们不敢再轻易进犯。于是,他在边境重镇设立了军事据点,囤积粮草,训练精锐骑兵,随时准备应对游牧部落的再次挑衅。
南方海域的海盗问题也如芒在背。虽之前遭受重创,但仍有零散海盗团伙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在沿海一带兴风作浪,袭击商船,阻碍海上贸易的正常进行。萧宇下令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招募熟悉水性的渔民和水手,配备先进的战船和武器,加强海上巡逻。同时,他还与沿海各州县的官府合作,建立起严密的海防体系,一旦发现海盗踪迹,便迅速出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然而,就在萧宇为巩固边防、稳定局势而殚精竭虑时,朝堂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皇登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触动了一些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的利益。他们表面上对新皇恭恭敬敬,暗地里却结党营私,企图联合起来对抗新皇的政令。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几位大臣突然联名上书,指责新皇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导致朝堂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要求新皇收回成命,恢复旧制。新皇看罢奏章,脸色阴沉,心中十分不悦。他深知这些大臣的意图,不过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却打着为国家和百姓着想的旗号。
萧宇站出来,义正言辞地反驳道:“诸位大人,新皇推行改革,旨在富国强兵,造福百姓。科举改革选拔出众多有识之士,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商业改革促进经济繁荣,增加财政收入;农业改革减轻百姓负担,提高粮食产量。这些举措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怎能说是激进之举?”
一位老臣冷哼一声,说道:“萧大人,你只看到改革的表面好处,却不知其背后的隐患。科举改革让寒门子弟进入朝堂,打破了世家大族的人才垄断,长此以往,朝堂之上还有我们这些老臣的立足之地吗?商业改革纵容商人逐利,破坏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秩序,会让百姓变得浮躁不安。农业改革虽减轻了赋税,但却削弱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一旦国家有战事,拿什么来支撑军费?”
萧宇听后,不慌不忙地回应:“大人此言差矣。科举改革是为了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为国家效力,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商业繁荣能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百姓生活富足,社会自然稳定。至于财政收入,商业发展带来的税收增长足以弥补农业赋税的减少,而且通过合理的财政规划和开源节流,国家的财政状况只会越来越好。”
双方在朝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新皇看着这一幕,心中十分纠结。他一方面想推行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又担心得罪这些朝中重臣,引发朝堂动荡。
退朝后,新皇将萧宇单独召入寝宫,询问他的意见。萧宇跪在地上,诚恳地说道:“陛下,改革乃大势所趋,不可因一时的阻力而放弃。这些大臣之所以反对,无非是为了一己私利。陛下应坚定改革决心,同时采取一些措施安抚他们,分化他们的联盟。”
新皇沉思片刻,问道:“爱卿有何良策?”
萧宇道:“陛下可对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进行分类,对于一些只是心存疑虑的大臣,陛下可亲自召见,向他们解释改革的意义和好处,消除他们的顾虑;对于那些顽固不化、一心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反对改革的大臣,陛下可适当给予一些小恩小惠,让他们有所收敛。同时,陛下要大力提拔支持改革的大臣,充实朝堂力量,让改革派占据上风。”
新皇听后,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只是这改革之路,困难重重,朕恐难以坚持。”
萧宇抬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新皇,说道:“陛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历经磨难。改革虽难,但只要陛下有决心,有毅力,再加上臣等的辅佐,定能成功。陛下乃一国之君,肩负着天下百姓的期望,切不可半途而废。”
新皇被萧宇的一番话所打动,他站起身来,双手扶起萧宇,说道:“有爱卿辅佐,朕心甚安。朕定当坚定改革决心,不负百姓,不负社稷。”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比萧宇想象的要复杂。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见在朝堂上无法说服新皇,便开始在民间散布谣言,蛊惑人心,企图制造社会动荡,逼迫新皇妥协。一时间,京城内外人心惶惶,百姓们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和恐惧。
萧宇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知道,若不及时制止这些谣言,改革将难以继续推行,国家也将陷入混乱。于是,他亲自带领一队士兵,在京城大街小巷张贴告示,向百姓解释改革的目的和好处,揭露那些大臣的阴谋。同时,他还安排了一些谋士,撰写文章,在民间广为传播,用事实和道理说服百姓。
经过一番努力,谣言逐渐平息,百姓们对改革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他们看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商业繁荣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改革后粮食产量的提高等,开始支持新皇的改革。
但萧宇明白,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朝堂上的争斗仍在继续,北方边境和南方海域的威胁也未彻底消除。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国家的安宁和改革的顺利推进而不懈努力。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密信,信中的内容让他脸色大变,一场更大的危机似乎正在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