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凛冽的寒风如刀刃般刮过长安的大街小巷。然而,位于城中心的贡院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朱红色的大门高高敞开,门檐上的琉璃瓦在黯淡的天色下依旧闪烁着微光,宛如一只蛰伏已久、欲吞纳天下贤才的巨兽,正张开大口,等待着有才之士踏入。
今日,正是大唐开科考试的重要日子。这场考试在林羽的精心筹备下,历经数月的规划与安排,终于拉开帷幕。它承载着无数寒门士子多年苦读的希望,更是寄托着大唐朝堂变革的深切期许。对于许多出身贫寒的学子而言,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契机,是通往仕途、施展抱负的光明大道;而对于朝堂来说,这是一次选拔新鲜血液、革新政治格局的关键尝试。
林羽身着一袭庄重的黑色官袍,官袍上绣着精致的银色丝线,勾勒出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图案。头戴乌纱帽,帽翅随着他的走动轻轻晃动。此刻,他神色严肃,迈着沉稳的步伐在考场中巡视。他深知此次考试意义非凡,不仅关乎朝堂未来的走向,更关乎他对武媚许下的庄重承诺。每一步踏在考场冰冷坚硬的石板路上,都仿佛带着千钧重担与神圣使命。他目光如炬,犀利地扫视着考场的每一个角落,从考生们的神情到监考人员的举动,从考场内的布置到试卷的摆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只为确保这场考试的公平公正。
考场上,众多士子们正沉浸在紧张的答题氛围中。他们有的眉头紧锁,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咬着笔杆苦苦思索;有的则下笔如飞,墨汁在洁白的试卷上迅速蔓延,显然是文思泉涌。而在这一众考生之中,一位年轻士子尤为引人注目。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坚毅,眼神中透着自信与沉稳,此人正是狄仁杰。狄仁杰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家中虽不算富裕,但父母倾尽全力供他读书。他整日埋首于经史子集之间,饱读诗书,心怀报国之志。此次听闻朝廷开科取士,特意选拔寒门子弟,他毫不犹豫,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求仕之路,满心期望能在此一展抱负。
笔试的题目涵盖经史子集、治国方略、民生实务等诸多方面,难度颇高,旨在全方位考察考生的学识与能力。狄仁杰拿到试卷后,并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随后仔细研读每一道题目。他的目光在试卷上缓缓移动,脑海中迅速梳理着思路。不一会儿,他便运笔如神,在试卷上洋洋洒洒地写下自己的见解。谈及治国方略,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 “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贤任能” 的观点,从古代贤君的治国之道,到当下大唐的国情分析,层层递进,有理有据;论及民生实务,他结合当下社会现状,详细分析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之处,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兴修水利,规划着如何在各地因地制宜地修建水渠,以确保农田灌溉;发展农桑,阐述怎样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产量;改善商业环境,探讨如何减少关卡盘剥,促进商品流通等。
待笔试结束,紧接着便是面试环节。狄仁杰从容不迫地走进面试考场,他步伐稳健,神色平静。走进考场后,先向考官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随后镇定自若地站在考场中央。面对考官们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他丝毫没有慌乱。一位考官问道:“若边疆突发战事,而国内粮草储备不足,你当如何应对?” 狄仁杰不假思索地回答:“可先从周边郡县紧急调配粮草,同时发动当地百姓进行短期的粮草筹集,以解燃眉之急。再者,可与周边友好国家协商,暂时借调部分粮草,承诺战后以其他物资偿还。与此同时,需迅速组织兵力,制定合理的作战策略,争取速战速决,减少粮草消耗。” 另一位考官又抛出难题:“若朝堂之上,权贵之间相互勾结,阻碍政令推行,你有何良策?” 狄仁杰目光坚定,条理清晰地说道:“可先暗中收集证据,掌握确凿把柄。而后在合适时机,在朝堂之上公开揭露,引起众怒。再借助陛下的权威,对涉事权贵进行惩处,以儆效尤。同时,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权贵行为的监督,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他的回答逻辑严谨,言辞恳切,每一句话都展现出非凡的学识与应变能力。
林羽坐在考官席上,一直专注地观察着狄仁杰的表现。看着狄仁杰应对自如,他眼中不禁流露出赞赏之色。他心中暗自思忖,此子日后必成大器。林羽细细回味狄仁杰的回答,在心中默默评价道:“此子学识渊博,对经史子集的理解极为深刻,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平日积累深厚。谈及治国方略,其‘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贤任能’的观点,切中时弊,目光长远,绝非泛泛而谈。在应对民生实务问题时,能结合当下社会现状,提出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改善商业环境等切实可行的建议,足见其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入了解,且具备卓越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得的是,面对考官们的刁钻问题,他能迅速反应,逻辑严谨地给出答案,应变能力堪称一流。如此才华横溢、心怀天下之士,实乃大唐之幸,日后定能在朝堂上大放异彩,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
考试结束后,林羽带领一众考官,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阅卷室内,气氛凝重,考官们围坐在长桌旁,面前堆积如山的试卷仿佛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他们仔细审阅每一份试卷,逐字逐句地斟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观点新颖、文笔出色的试卷,便会低声交流讨论,给出公正的评分。遇到模棱两可、表述不清的答案,则会反复研究,力求选拔出真正的贤才。经过数日废寝忘食的努力,最终的榜单终于确定。
当林羽将榜单呈递给武媚时,武媚正坐在华丽的宫殿之中,周围宫女太监们安静地侍奉在侧。她接过榜单,目光迅速扫过榜单上的名字。当看到狄仁杰的名字赫然在列时,她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说道:“此次开科,倒是寻得不少人才,这狄仁杰…… 似乎尤为出众。” 林羽微微欠身,恭敬地回应:“陛下慧眼如炬,此子确实才华横溢,假以时日,必能为陛下分忧。”
榜单张贴之日,贡院外人山人海。众多士子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拢在榜单前,眼神急切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人群中推推搡搡,不时传来阵阵惊呼与叹息。狄仁杰站在人群中,身姿依旧挺拔。他目光坚定地看着榜单,当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周围的人纷纷向他道贺,他一一谢过,笑容谦逊。然而,他心中却明白,这只是自己仕途的起点,未来还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
随着狄仁杰等一众寒门士子的上榜,朝堂上也掀起了一阵波澜。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原本略显沉闷的朝堂有了新的气象。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带着对国家的热忱和不同的见解,为朝堂带来了新的活力。而林羽,因为成功主持了这场考试,在武媚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大唐的朝堂,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后,似乎因为这场开科考试,迎来了新的转机。只是,在这看似平静的新局面下,又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无人知晓。狄仁杰等寒门士子在朝堂上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们能否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朝堂的格局,一切都充满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