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的主子只有一家三口人,人少,关系简单,连带着仆从也非常少,外请的兼职短工暂且不清楚,至少在这沈家大院里来来回回活动的,目测不超过二十人,而且大部分人都是身兼数职。
宋立春能感受到紫娟有意防着她,一整天都没让她接触到账本等紧要的东西,反而一直指使她干些洗衣打扫的零碎活,午饭都打发了她去帮忙做的。
这会儿见到主子来了,反而告状自己什么都学不会。
见紫娟站在沈齐身后,得意地看着自己,宋立春并没有选择上前理论。
“多谢紫娟姑娘批评指正,我的确是笨手笨脚了些。”
挑河完工后,沈齐把所有账本收上去,和县衙管事一起核对过,是亲眼看到过宋立春做的那份账本,账目清晰明了,丝毫不差,甚至他有意无意问过几个复杂的账目问题,她的回答次次都出人意料。
此时,再看宋立春,只见她并没有急着反驳紫娟的话,他反而愈加感兴趣了。
“哦?”
宋立春语气真诚:“家中贫困,翻箱倒柜都找不出几个铜板,实在是没有用算盘的条件和机会,今儿个劳烦紫娟姑娘受累教了我一天,实在是我自己过于笨拙,让紫娟姑娘失望了。”
这个回答,连紫娟都愣了。
“你,你知道自己笨就好。”
宋立春面向紫娟,十分诚恳道:“虽然我还没学会打算盘,不过紫娟姑娘教的增减算法我已学会,即便不用算盘,一般账目也能应对一二。紫娟姑娘,尽可考我就是。”
这边动静不小,很快就有人去向沈夫人通风报信。
王婶一边陪着沈夫人往小院去,一边嘀咕道:“紫娟这丫头,仗着夫人疼她,在少爷院里没少作威作福,跟老管家说话都不客气,宋姑娘再是七窍玲珑心,毕竟才十五岁,从小到大没出来做过事,应对刁蛮霸道的紫娟姑娘,怕也是要吃亏的。”
沈夫人也没想到,紫娟如此沉不住气,却还是满脸宠溺。
“这丫头,是让我惯坏了,今晚便让她来我房里睡,我也好敲打敲打她。”
“……是,夫人。”
王婶看着沈夫人,轻轻叹了口气。不过这也说明,夫人是善良的,是知恩图报的。
好在她今天早上送宋立春过去的时候,已经把紫娟的身世透露给她,那宋姑娘但凡是个聪明的,就知道自己在沈家的地位,还远远没到可以和紫娟比重要的地步。
毕竟,沈夫人生下少爷后一直没奶,紫娟的娘宁可饿着自己的亲闺女也每次都要先喂饱少爷。
而紫娟的爹,更是为了救少爷失去了性命,紫娟的娘受不住打击也跟着去的时候,紫娟才七岁。
自那之后,夫人就把紫娟养在自己身边,十年来,亲自教她读书识字算账,十五岁以后,就让她先练习管理沈齐院里的大小事务。种种做法,跟别的大户人家养亲生的嫡女也没区别了。
只是紫娟这丫头实在不争气,性子越发娇惯无理了。
宋立春也的确是因为王婶的提醒,才会对紫娟的刁难处处忍让。
她需要这份工作,这是她全面认识这个时代参与这个时代的最好途径,因为以她家现在的穷困潦倒,她根本没有足够的家底让她各种尝试。
她必须自己一边积累经验,一边积累原始资本。
也许是穿越前替领导背锅习惯了,所以对紫娟的刁难,她也不觉难以忍受。
不过,她也不会过分谦虚忍让,以免主家真当她无能而把她扫地出门。
她不卑不亢直视着紫娟,余光看到沈夫人也来了此处,怕是听到了风声给紫娟撑腰来了吧。
“紫娟姑娘,请出题。若我答的不对让你失望了,我会自请离去,绝不让姑娘为难。”
沈家主仆近二十人,全来了此处看热闹。
紫娟原本想着把人赶走就行了,谁知宋立春居然还给了她炫耀的机会,她何乐而不为?
“好,这可是你自己说的,那我便考考你。”
紫娟和夫人学得一手好算盘,算术又是少爷亲自所教,她可是在所有仆人中学得最快最好的,怎会把一个家里连算盘都买不起的人放在眼里。
沈齐也忽然想知道这个女子的算学深浅,当即让人取了笔墨纸砚分别发给两人。
“我来出题,你二人作答。”
“把答案写在各自面前的纸张上,谁算完谁举手。”
他专门朝向宋立春说道:“紫娟的算盘向来无错处,就以她的答案为准。宋姑娘就按你说的,用心算,结果与紫娟相同则对,不同则为错。”
“你二人觉得如何?”
少爷居然如此信任自己,一说便是以自己的答案为准,这令紫娟更是无比得意。
“紫娟一切听少爷安排。”
宋立春自然没得选择,“是。”
沈齐当即出题。
“米粮分粳米、糯米、粟米,时下粳米五百文一石,糯米一千文一石,粟米为八百文一石,今军营派人外出采买米粮,需粳米十石,糯米三石,粟米六石,问,采买士兵需支取多少银两?”
题一出,紫娟便将算盘打得啪啪作响。
沈夫人对亲自教出来的得意门生还是很信得过的,便把目光主要放在了宋立春身上。
当时儿子药石无效危在旦夕,所有大夫都摇着头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她那时慌不择路什么法子都试过,包括王婶说的冲喜,后来也不知究竟哪个法子起了神效,儿子果真起死回生了。
她后来思来想去,似乎也只有玄之又玄的‘冲喜’,才能从阎王殿里硬把儿子拉回人间,所以对那给算了八字的高人才深信不疑。
可她亲自见过宋立春的家人后,又很难相信这样一个家庭能养出一个‘奇女子’来。
今天,她倒要看看,这女子所谓的心算,又能如何与紫娟的算盘去比。
所有人都听到紫娟那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又见她片刻之间便放下算盘,直接把答案写了出来。
再看宋立春,却是眼神涣散,又似在冥思苦想,等紫娟落笔的那一刻,她才拿起了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