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4日,北美大陆的秋日暖阳透过量子玻璃窗洒进李浩哲的书房,他半倚在智能沙发上,指尖轻触悬浮的量子屏幕,历史长河中的战火硝烟在眼前徐徐展开。马婉婷端着新泡的云雾茶走来,茶香氤氲间,屏幕上的画面已切换至上世纪的东亚战场。
“当时的东方大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浩哲的声音低沉,智能眼镜自动调出历史数据,弹雨纷飞的城市废墟、衣衫褴褛的难民队伍在投影中不断闪现,“而我们的先祖,早已在新大陆建立起强大的联邦制共和国,时刻关注着故土的命运。”
量子屏幕突然亮起红光,一段加密的历史影像自动播放。画面中,大唐联邦制共和国的议会大厅里,议员们激烈辩论,最终全票通过“护土行动”决议。李浩哲指着画面中起身发言的华裔议员:“这位是我的曾祖父,他在会上说‘同族同源的血脉,容不得外人践踏’。”
紧接着,一支身着银灰色战甲的大唐特种兵小队出现在屏幕上。他们的装备闪烁着量子科技的冷光,单兵护盾能自动折射子弹,智能战靴可根据地形调整抓地力。“这是当时最精锐的‘龙焱’小队,”李浩哲放大画面,“他们采用的战术融合了墨家的‘奇袭’思想与现代特种作战理论。”
在长江流域的某场战役中,“龙焱”小队如鬼魅般潜入日军后方。一名队员轻触手腕的量子终端,隐形无人机群瞬间升空,将敌军部署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当日本士兵还在警惕正面战场时,特种兵们已用电磁脉冲枪瘫痪了敌军的通讯设备,纳米级匕首在夜色中划出致命弧线。“看这个细节,”李浩哲暂停画面,“他们用的近身格斗术,是改良自唐代‘手搏’的现代技击法。”
海空战场的画面更加震撼。大唐联邦制共和国的“贞观号”量子战舰破浪前行,舰身流转的能量护盾将日军炮弹化作璀璨的光屑。舰载的磁轨炮轰然作响,炮口迸发的幽蓝光束瞬间贯穿敌方航母,爆炸产生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而在空中,“飞廉”战机群以令人目眩的机动性穿梭,量子导弹拖着绚丽尾焰,精准命中日军的防空阵地。
“当时的日本军事科技,在我们面前如同石器时代的产物。”马婉婷调出双方装备对比数据,“他们的零式战机最高时速533公里,而我们的‘飞廉’战机巡航速度就达到3000公里;他们的战列舰最大口径460毫米,我们的磁轨炮能产生相当于1000毫米主炮的破坏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唐的战略支援。量子屏幕切换到东方大国的乡村,大唐援建的智能医疗舱正在救治伤员,纳米机器人自动为伤口消毒缝合;在沦陷区,无人驾驶的物资运输车沿着秘密路线疾驰,车顶的全息投影不断播放着鼓舞士气的影像。“我们不仅提供军事援助,更用科技改善当地民生,”李浩哲调出历史档案,“从智能净水设备到便携式发电装置,每一项技术都在扭转战局。”
随着战斗推进,大唐联邦制共和国的舰队封锁了日本本土。量子潜艇在深海游弋,随时准备发射战略武器;太空轨道上,“北斗”卫星群锁定着日本的军事目标。当最后一支日军精锐部队被歼灭时,东京湾的海面上,大唐的航母战斗群整齐列阵,舰上的量子广播向日本全境播放劝降通告。
“这场支援行动,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文明维度的碾压。”李浩哲关闭投影,走到窗边远眺。远处的量子城市中,磁悬浮列车穿梭如织,智能建筑的玻璃幕墙折射着七彩光芒,“它证明了,当科技与文明的力量结合,任何侵略者都将被碾碎。”
马婉婷走到他身边,智能腕表突然弹出消息:东方大国的历史博物馆正在举办“文明守护者”特展,展出了大量当年大唐支援的珍贵文物。“或许这就是血脉的力量,”她轻声说,“无论相隔多远,同族同源的羁绊永远不会断裂。”
夕阳西下,量子屏幕再次亮起,播放着战后重建的画面。大唐的工程师们帮助东方大国修建铁路、建设工厂,智能农业系统让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李浩哲望着这些画面,心中涌起一股自豪:“先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而我们这代人,更要守护好这份文明的传承,让和平与进步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