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长安历史研究院的量子档案室弥漫着冷冽的蓝光,李浩哲站在全息投影台前,看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那个雪夜的场景在虚空中缓缓展开。烛火摇曳的寝宫内,宋太祖赵匡胤与晋王赵光义相对而坐,殿外的积雪映着月光,将历史的疑云衬托得愈发浓重。
“总统,这是我们通过量子纠缠技术复原的最新影像资料。”智能助手的声音响起,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被放大到纳米级别,“根据对《续湘山野录》等史料的量子解析,当夜的对话内容极有可能被人为篡改过。”
李浩哲的目光紧盯着投影中赵光义的表情变化。当赵匡胤举起玉斧戳地时,赵光义的瞳孔突然收缩,这个细微的生理反应被量子摄像机精准捕捉。“看这个瞬间,”他伸手放大画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瞳孔骤缩是典型的应激反应,说明他在那一刻受到了强烈刺激。”
研究院的另一间实验室里,考古学家们正在对新出土的北宋宫廷密档进行量子扫描。泛黄的丝绢上,隐约可见“晋王急入”“禁卫尽撤”等字样。“这些密档在清朝被列为禁书,直到三个月前才在洛阳古墓中发现。”研究员将破译后的文字投射到屏幕上,“其中记载,赵匡胤在驾崩前曾秘密召见过一位墨家机关术传人。”
全息投影随即切换场景,一位身着黑衣的墨家弟子潜入皇宫的画面浮现。他腰间的机关匣闪烁着奇异的蓝光,与大唐联邦制共和国的量子设备竟有几分相似。“墨家在北宋时期转入地下,但仍在暗中影响着时局。”李浩哲调出历史资料,“他们掌握的‘鸩毒’配方,能做到无色无味、发作于瞬息之间。”
长安大学的法医学专家团队正在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史料记载,赵匡胤驾崩时‘玉体如出汤沐’,这与某种慢性毒药的症状高度吻合。”首席法医展示着虚拟解剖画面,“我们通过量子模拟发现,若将墨家的‘鹤顶红改良版’与酒混合,就能达到史料描述的效果——前期毫无征兆,发作时却迅猛异常。”
更令人震惊的证据来自赵光义即位后的反常举动。量子屏幕上,北宋宫廷的财政支出数据疯狂跳动:“赵光义登基后,立即销毁了太祖朝的所有医疗记录,同时对墨家势力进行大规模清剿。”智能助手调出地图,“这些被焚毁的墨家工坊,恰好分布在赵匡胤驾崩前最后一次巡游的路线上。”
李浩哲陷入沉思,调出北宋朝堂的权力结构图。“赵匡胤推行‘杯酒释兵权’,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他指着画面中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功臣的头像,“但赵光义的嫌疑最大。他在太祖病重期间,频繁接触朝中重臣,甚至提前拟定了继位诏书。”
历史研究院的AI系统突然发出警报,量子计算机通过百万次推演,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若赵光义是幕后黑手,他的动机很可能源于对皇位的极度渴望,以及对太祖‘先南后北’战略的反对。”全息投影中,赵光义的虚拟形象正在与契丹使者密会,“他急于证明自己,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来稳固地位。”
在长安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这一发现展开激烈辩论。“传统观点认为赵匡胤是暴病而亡,但量子技术揭示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一位宋史专家调出《宋史·太祖本纪》的原始版本,“现存史料中,关于赵匡胤死亡的记载漏洞百出,甚至出现了时间线的矛盾。”
李浩哲在会议总结中展示了一段特殊影像:现代考古学家在巩义永昌陵(赵匡胤陵墓)的量子探测中,发现了异常的能量波动。“我们推测,陵墓中可能藏着解开真相的关键证据——或许是墨家制造的某种机关,又或是记载着秘密的金属简牍。”
夜幕降临,长安的量子灯光照亮历史研究院的外墙。李浩哲站在赵匡胤的全息雕像前,看着这位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帝王,却在人生巅峰骤然陨落。“烛影斧声的谜团,困扰了历史千年。”他轻声说道,“但在量子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这不仅是对一位帝王命运的探寻,更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敬畏与追求。”
量子屏幕上,那个雪夜的场景仍在循环播放,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对话声若隐若现。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场跨越千年的谜案,正在大唐联邦制共和国的科技助力下,逐渐褪去层层迷雾,露出它原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