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双头鹰的觉醒:沙皇时代的狂飙(1547 - 1689)
第十一章 罗曼诺夫王朝启航:米哈伊尔的救赎之路
第二节 铁幕下的圣像(1619 - 1625 年)
当菲拉列特决然摘下修士袍的刹那,莫斯科河上厚实的冰层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触动,裂开了一道蜿蜒曲折的缝隙。他缓步走进克里姆林宫的密室,轻柔地抚摸着那尊被波兰人残忍剜去双目的圣母像,指尖不经意间沾上了早已干涸的蜡泪,神色冷峻地说道:“莫斯科的眼睛,该用敌人的血来擦亮。”
一、铸铁圣经
铸炮厂内,火光彻夜不熄,映红了夜空。工匠伊格纳特专注而熟练地将熔化的青铜缓缓注入圣经形状的模具之中。这些被称作“圣言炮”的武器,内壁精心刻着《诗篇》的经文,而装填的炮弹却是镀银的十字架,散发着神圣而威严的气息。“让波兰人听听上帝的雷声!”菲拉列特豪情万丈,亲自进行试射。伴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如一道炽热的流星,穿透了维尔纽斯教堂色彩斑斓的彩窗,在祭坛上炸出了一个焦黑的双头鹰痕迹,仿佛是命运的警示。
当夜,立陶宛的密探在熔炉的灰烬中仔细搜寻,终于发现了半张焦糊的军令。这军令是用烧焦的桦树皮写成的,上面隐约可见:“每门炮管须藏三枚哑弹,待罗曼诺夫阅兵时……”然而,后半截却被刻意烧毁,只留下弥漫着硫磺味的空白,仿佛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二、雪原上的黑修道院
在西伯利亚流放地那广袤而寒冷的冻土之上,修士马克西姆手持铁镐,艰难地凿出了一座地穴教堂。冰砌的圣坛中央,摆放着一具青铜圣体匣,里面珍藏着三百粒染血的麦种,这些麦种取自被处决贵族的临终圣餐,仿佛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是新约的种子。”马克西姆在布道时,高高举起麦粒,神情庄重地说道,“在罗曼诺夫的雪原上,叛徒的血能长出忠诚。”某一日,一场暴风雪过后,流放者们惊讶地发现,那些麦粒竟然在冰缝中顽强地发芽了,嫩芽泛着诡异的铁灰色,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信号。
三、银币上的刺青
为了填补空虚的国库,米哈伊尔果断下令熔毁教堂的银器。铸币匠库兹马独具匠心,在银币的边缘刻出了细如发丝的纹路。当用放大镜仔细查看时,竟能清晰地看到那是菲拉列特年轻时的肖像,栩栩如生。当波兰商人妄图通过剪边来牟利时,银屑落地后竟神奇地拼出了俄语警告:“窃贼的舌头属于沙皇。”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所有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币,在月圆之夜都会渗出一种腥甜的液体。御用炼金术士经过鉴定后,浑身颤抖着向沙皇禀报:“这是混入圣油的鞑靼人血……银币在吸食月光!”这一诡异的现象,仿佛给整个国家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阴影。
四、哑钟的控诉
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的铜钟,自波兰人撤离之后便一直沉默不语,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伤痛。某一日,暴雨倾盆而下,钟楼突然自行鸣响起来,那雄浑的音波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震碎了半城的玻璃。修士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爬上钟架,惊讶地发现钟舌上竟然焊着一具哥萨克骷髅,其颌骨被铁线紧紧牵引着。每当狂风呼啸而过,骷髅便如同一具牵线木偶般,有节奏地叩击着铜壁,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
“这是伪德米特里的诅咒!”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对着钟楼画十字,祈求神灵的庇佑。然而,菲拉列特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果断命人将骷髅制成圣骨匣,并冷冷地说道:“让他永远为罗曼诺夫敲钟。”
五、冰棺外交
1621 年,在与瑞典进行谈判之时,米哈伊尔派出的使节团带来了十二具冰棺。棺盖透明如琉璃,透过棺盖,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封冻着波兰翼骑兵的铠甲碎片,仿佛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这是莫斯科的诚意。”使节用力敲碎冰棺,声音坚定而有力,“若开战,解冻的仇恨足以淹没斯德哥尔摩。”
瑞典人怀着好奇与警惕的心情,掀开外交文书的火漆,蜡封中竟掉出一颗冻僵的麦粒,正是西伯利亚流放地长出的铁灰色异种。三日后,波罗的海舰队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急报:所有战船的龙骨莫名腐朽,裂缝中爬满了铁灰色的根须,仿佛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作祟。
在清理伪德米特里旧部营地时,士兵们在焦土中意外挖出了一个青铜狼首。狼眼镶嵌的琥珀遇热融化,流出黑色黏液,在洁白的雪地上绘出了一幅地图,地图指向西伯利亚某处冰封峡谷,上面标注着“罗曼诺夫之墓”。而在华沙宫廷,御用星象师突然发狂,用指甲在观星台的地面上疯狂刻满了俄语数字“1645”,鲜血渗入地砖缝隙,竟神奇地凝成了双头鹰的纹路,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