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13日,武汉扬帆大厦。
暴雨冲刷着大厦玻璃幕墙,谢一扬站在顶层会议室的全息投影前,指尖划过一串数字——“扬帆慈善基金”年度审计报告:总收入5.2亿元,实际公益支出2600万元,剩余4.94亿元流向开曼群岛“星辰投资”账户。投影右下角标注着《财经周刊》的水印,这份本该下周发布的报道,此刻正被谢一扬捏在手里。
“老板,舆情已经炸了。”张铁柱的机械眼投射出社交媒体实时数据,#慈善基金黑幕#话题下,转发量以每秒千条飙升。一条高赞评论被标红放大:“谢一扬的‘爱国’是蘸着人血吃的馒头!”
谢一扬轻笑,将报告扔进碎纸机。齿轮碾过纸页的声响中,他按下通讯器:“通知财务部,准备1亿现金。再让《长江日报》的记者十分钟内到一楼大厅。”
——
上午10:15,扬帆大厦一楼中庭。
三十台点钞机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轰鸣,百元大钞堆成三米高的钱山。闻讯而来的记者挤爆大厅,长枪短炮对准谢一扬——他今天罕见地穿了件中山装,领口别着镀金的“爱国企业家”徽章。
“各位媒体朋友。”谢一扬抬手压下骚动,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有人污蔑扬帆基金吸血自肥……”他抓起一捆钞票,纸币编号在镜头下清晰可见,“今天我就用行动证明,什么叫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说罢,他将钞票扔进特制的钛合金火盆。火焰“轰”地窜起两米高,围观人群发出惊呼。直播镜头立刻切向钱山——每张纸币都在燃烧,但诡异的是,火焰竟呈诡异的青蓝色,毫无寻常纸张燃烧的黑烟。
“是特制焰剂!”《财经周刊》记者王敏突然高喊,“他在烧假钞!”
全场哗然。谢一扬却笑了,他打了个响指,张铁柱立刻拎出一只密码箱。“啪”地打开,里面是十沓银行封签完好的现金。谢一扬随手抽出一沓砸向王敏:“验验?”
王敏颤抖着撕开封条——中国人民银行冠字号码、防伪线、水印一应俱全。验钞机划过,绿灯亮起:“真钞。”
“这一亿,烧的就是某些人的良心!”谢一扬一脚踹翻火盆,余烬在空中飞舞,他踩着一地灰烬走到王敏面前,俯身耳语:“你儿子在武昌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对吧?”
王敏瞬间面无血色。
——
中午12:30,舆情监控室。
全息屏上的舆论曲线开始诡异反转。热搜第一变成#谢一扬怒烧一亿证清白#,某大V突然发文:“深度起底‘星辰投资’——实为境外势力抹黑中国企业的工具!”配图是所谓“内部邮件”,显示《财经周刊》收受美国基金会资助。
“水军已投放第三波。”张铁柱汇报道,“武汉教育局刚发声明,扬帆基金捐建的20所希望小学工程质量全优。”
谢一扬眯眼看向另一块屏幕——王敏正满脸堆笑地对着镜头朗读道歉信:“本人未经核实传播不实信息,向谢先生致以诚挚歉意……”她身后,丈夫紧紧搂着刚被“爱心人士”送回家的儿子。
“老板,开曼账户的钱……”财务总监欲言又止。
“转去缅甸。”谢一扬截断他的话,“用那批‘教育设备’报关。”他指的是沉在印度洋的山寨游戏机——它们即将被打捞上岸,贴上“扶贫电脑”标签。
窗外,暴雨初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正好照在大厦外墙上新挂的横幅:“爱国企业扬帆集团,十年捐赠超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