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撕开硝烟时,朱赤站在断墙顶端。弹片在军靴下发出细碎呻吟,远处罗店的樱花旗裹着硫磺味,在晨雾里若隐若现。他摸出菱角壳——边缘已被攥得圆润,却仍扎得掌心发疼。绷带渗出的血珠顺着指缝滴落,在墙根凝成暗红的痂。
“团座,薛岳的电报。”孙浩勇的钢盔蹭着墙沿,指节捏着的电报纸页泛着焦黑。“不惜代价夺回罗店”的字样被血指印晕开,“否则军法处置”的附言刺得朱赤眯起眼。年轻军官脖颈的弹痕还在渗血,竹筒哨子上凝结的露珠突然坠地,碎成无数个晃动的太阳。
彭善的咳嗽声从芦苇丛传来。老师长踩着半截铁轨走来,草鞋绳上系着川军的蓝布条,每走一步都在弹坑积水里荡开涟漪。“薛伯陵要咱们当敢死队。”他将陶碗里的姜汤泼在弹坑,辣椒面在水面浮成血色涟漪,“可弟兄们的弹药只够打半场,伤员连艾草都敷不上。”
阿春嫂背着虎娃从竹棚转出,孩子滚烫的额头抵着她后颈。铜铃换成的芦苇哨在晨风里轻晃,绳结处还沾着昨夜灭火时的泥浆。“李阿水的孙子找到条密道。”她摊开沾满泥浆的油纸,上面歪歪扭扭画着芦苇荡的纹路,“能绕开水雷区,直通日军弹药库。但...”她的目光扫过虎娃烧得通红的脸颊,“要经过烂泥塘,毒气残留...”
朱赤的目光掠过地图上的红点——那是日军碉堡群。绷带下的伤口突突跳动,三年前南京城外的炮声突然在耳膜炸响。他抓起红蓝铅笔,却在“罗店镇”字样前顿住。铅笔芯断裂的脆响惊飞芦苇丛中的鹧鸪,扑棱声惊起层层苇浪。
“听我说。”彭善突然蹲下身,用刺刀在沙地上划出太极图。两枚弹壳嵌入阴阳鱼眼,“川军的‘软钉子’战术。当年刘湘长官教的——硬攻伤筋动骨,软磨断其喉管。”他捡起李阿水遗落的陶弹,硫磺与艾草的气息混着血腥味,“让百姓用渔船装桐油,咱们在芦苇荡打麻雀战,拖到川军援军...”
“但薛岳要的是正面强攻!”孙浩勇攥紧腰间的手榴弹,引信绳头的芦苇絮簌簌抖动。远处传来日军装甲车的履带声,碾过百姓丢弃的陶罐,脆响像极了罗店镇陷落那夜的哭嚎。“二六二旅失踪前传回的情报说,日军在地道口埋了诡雷,每根芦苇下都可能...”
朱赤的指节叩在地图上的芦苇迷宫标记。菱角壳在掌心转了半圈,突然划破绷带,新血滴在“水雷区”字样上。“按薛岳的命令,我们撑不过三小时。”他望向阿春嫂竹篮里的硫磺,又瞥见彭善草鞋上磨出的破洞,“但如果借芦苇荡做棋盘...”
帐篷帆布突然被掀翻。三个背着土枪的少年滚进营地,怀里的竹筒漏出暗红粉末——是用干辣椒和火药混的土炸药。“川军爷爷教的!”虎娃表哥的草鞋沾满烂泥,鞋帮上还缠着半截日军军旗,“他们在芦苇迷宫埋了连环雷,说等探照灯...”
爆炸声从江面传来。朱赤冲到掩体边,看见三艘插着蓝白条纹旗的渔船撞向日军巡逻艇。火光中,他认出船头挥舞大刀的正是川军战士,嘶吼声穿透硝烟:“钢不够,血来凑!”燃烧的桐油顺着江水蔓延,在芦苇丛间织成流动的火网。
“立即发电。”朱赤扯下渗血的绷带缠住手腕,将菱角壳按进孙浩勇掌心,“向薛岳报告,已按计划发起总攻。”他的目光扫过地图上被芦苇灰盖住的日军据点,“但我们的‘计划’要加上百姓的渔船、川军的土雷,还有...”
彭善往陶弹里添了把芦苇灰,浑浊的眼睛望向东方:“寅时三刻,等探照灯换岗。”他的草鞋碾碎日军饭盒,铁皮撞在弹壳上叮当作响,“川军兄弟拖住了南岸主力,咱们从芦苇迷宫插他侧肋。只是...”老人突然摸出枚铜铃,正是阿春嫂失踪的那枚,“要有人引蛇出洞。”
阿春嫂突然解开衣襟,怀里露出用油布裹着的竹筒。虎娃的小手正抓着团红绳——那是女孩系在陶罐上的。“水雷区的浮标被换了。”她的声音混着孩子的咳嗽,“李阿水临死前用血画了记号,在第三丛芦苇...”
孙浩勇的竹筒哨突然响起《出川曲》的调子。芦苇荡深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应和,像千万片苇叶在低鸣。朱赤望着地图上被芦苇灰盖住的日军据点,突然想起薛岳电文末尾的“军法处置”,嘴角扯出抹苦笑。他解下勋章别在虎娃衣襟:“告诉薛长官,罗店的芦苇,要开花了。”
当第一枚陶弹在日军营地炸开时,朱赤看见阿春嫂背着虎娃冲向芦苇迷宫。月光爬上她的白发,像覆了层银霜。孙浩勇的刺刀挑开伪装网,竹筒哨子吹出的旋律混着硝烟,惊起群雁——它们掠过罗店上空,翅膀下是燃烧的樱花旗,和永不坠落的太阳。而在断墙之下,彭善用芦苇灰在军令状上画了朵花,墨迹未干便被露水晕开,化作滩血色的涟漪。
此刻的芦苇荡里,百姓们正将糯米塞进日军装甲车履带的缝隙,川军战士把陶弹埋进芦苇根。朱赤握着染血的菱角壳,听见远处传来李阿水新编的号子,混着《黄杨扁担》的调子,在弹片与火光中,谱成一曲没有勋章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