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府会议室 1937年10月25日 寅时)
钨丝灯泡在雨雾中泛着昏黄,将军事地图染成陈旧的血褐色。
蒋介石用裁纸刀挑开最新密电,信笺边缘残留的芦苇絮簌簌飘落——那是朱赤部队藏在绷带里的战场急报。裁纸刀在\"罗店防线崩溃\"的字样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他望着窗外紫金山的轮廓隐没在雨幕中,忽然想起三年前朱赤在南京城墙上刻下的\"誓与城共存亡\"。
\"薛岳要求增调五个德械师,\"
他将电报甩在铺满弹壳模型的桌上,黄铜弹壳在红木表面撞出冷冽的回响,\"却不提罗店地下水位上涨,坦克根本开不进芦苇荡。\"何应钦的手指划过沙盘上蜿蜒的蓝色箭头,那些代表日军的小旗正沿着长江南岸呈钳形包抄,而象征朱赤部队的红星已缩成芦苇荡深处的微弱光点。
陈诚推了推起雾的金丝眼镜,在《罗店地形分析图》上圈出大片水渍区域。
钢笔尖戳破纸面时,他想起三天前收到的绝密报告:川军战士用竹筒装着自酿的醪糟当防冻液,在齐腰深的泥水中埋设诡雷。\"日军毒气弹受潮失效,但我们的德式重炮也成了废铁。\"他的声音混着座钟齿轮转动的咔嗒声,\"更糟的是,二六二旅失踪前传回的密电显示,敌军在浏河...\"
话未说完,顾祝同撞开雕花木门冲了进来,军大衣滴落的泥浆在波斯地毯上洇出深色斑块。\"刚截获的密电!\"他掏出半张烧焦的电报纸,残存的日文密码旁,用芦苇灰画着模糊的坦克履带印,\"松井石根正在调集工兵部队,浏河浮桥最迟明晨竣工。\"
蒋介石的手杖重重杵在地图上的芦苇荡标记处,震落几枚代表川军的小旗。
那些蓝白条纹的布片在气流中轻颤,像极了他昨日在《中央日报》上看到的川军出川照片——战士们打着绑腿,草鞋上系着用日军降落伞改制的布条。\"告诉薛岳,停止正面冲锋。\"他的指节敲在浏河渡口,\"把川军的'蓝白条纹'中队调去炸浮桥,用...用百姓捐的桐油,给日本人放把野火。\"
会议室突然陷入死寂,唯有座钟的齿轮声在硫磺味的空气里转动。
陈诚摸出怀表,表盖内侧夹着张泛黄的照片:川军战士用竹筒当水壶,草鞋上系着用日军降落伞改制的绑腿。\"委座,刘湘将军临终前叮嘱'敌军不退,川军不还',\"他的声音压得很低,\"但现在他们连自制陶弹的硫磺都快用完了。这些天从前线送来的战报里,战士们用芦苇灰当火药填充物,用...\"
\"够了!\"
蒋介石抓起红蓝铅笔,却在\"增派援军\"字样前停住。
笔尖划过地图上的南京标记,最终落在罗店的芦苇荡深处,画出一道歪扭的红线——那是朱赤教虎娃写的\"人\"字。窗外的雨势突然转急,打在琉璃瓦上的声响像极了罗店战场上的枪声。\"让戴笠联系地下党,\"他将铅笔折成两段,木屑混着芦苇灰散在沙盘上,\"给朱赤送三百台手摇发电机、五百箱辣椒粉——就说,这是对付毒气的偏方。\"
顾祝同正要退下,蒋介石突然喊住他:\"等等。把这份手令...\"他展开宣纸,狼毫饱蘸朱砂,却迟迟未落笔。墨迹在宣纸上晕开,像极了前线战士们浸透硝烟的绷带。最终,宣纸上只留下半行未干的字迹:\"芦苇荡里...\"
当会议结束时,紫金山的雾已漫进走廊。
蒋介石站在窗前,望着运尸车队伍消失在雨幕中。
他摸出怀表,表盖内侧的全家福被芦苇絮覆盖,女儿的发梢沾着片焦黑的苇叶。远处传来长江的浪涛声,混着不知从何处飘来的川剧高腔——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调子,在雨雾里碎成悲壮的呜咽。
此刻的罗店战场,朱赤正用菱角壳刮去步枪上的泥浆。
月光顺着刺刀的血槽蜿蜒而下,照见枪托上刻着的\"川\"字——那是某个牺牲的川军战士留下的。孙浩勇攥着南京送来的密电码本,发现每页边缘都夹着芦苇书签,夹层里藏着南京小学生画的蜡笔画:用稚嫩笔触勾勒的太阳下,芦苇开成金色的海洋。
彭善蹲在战壕里,将最后一把干辣椒塞进陶弹。
他的草鞋绳突然断裂,露出里面藏着的糯米团——那是南京百姓连夜蒸制,用芦苇叶包着的\"定胜糕\"。\"南京没忘咱们。\"老人浑浊的眼睛望向东方,那里有几架霍克3战机划破雨幕,机翼下悬挂的不是炸弹,而是装满硫磺与辣椒粉的铁皮桶。
芦苇荡深处,阿春嫂背着虎娃摸索前进。孩子怀中的竹筒里,除了硫磺和艾草,还多了南京地下党送来的微型电台。
当第一颗陶弹在日军营地炸开时,所有人都听见了竹筒哨子吹出的《出川曲》,混着南京城飘来的童谣,在硝烟里化作永不熄灭的星火。而在南京的密谈室里,那份未写完的手令正被雨水浸透的芦苇灰悄然覆盖,却在某个折痕处,露出半截被朱砂染红的芦苇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