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问题解决后,青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林海阳却没有闲下来。他心里琢磨着如何能让村民们增加收入,彻底改变村子的经济状况。
这天,林海阳知道邻村有个热闹的集市,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去那儿买卖东西。他灵机一动,觉得这或许是个发现商机的好机会。于是,他叫上二柱子,一同前往邻村集市。
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摊位琳琅满目,有卖生活用品的、有卖小吃的,还有卖农具的。林海阳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海阳,咱来这集市逛啥呀?要买啥东西直接在村里小卖部不就成了。”二柱子跟在林海阳身后,一脸疑惑。
林海阳笑着说:“二柱子,我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啥赚钱的门道,让咱村的乡亲们日子好过点。”
正说着,他们走到一个卖手工竹篮的摊位前。摊主是位老师傅,竹篮编得精致又实用,不少人围在那里挑选购买。
林海阳拿起一个竹篮,仔细端详,问老师傅:“大爷,您这竹篮编得真好,一天能编多少个呀?”
老师傅乐呵呵地回答:“小伙子,我年纪大了,一天也就编三四个。这竹篮都是自己砍竹子,自己编,虽说费点功夫,但不愁卖。”
林海阳心中一动,又问:“大爷,您这竹篮卖多少钱一个呀?”
“十五块一个,便宜实惠,大家都愿意买。”老师傅说道。
林海阳在心里算了笔账,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增收项目。如果能组织青山村的村民编织竹篮,拿到集市上卖,应该能赚不少钱。
回到村里,林海阳立刻找到村支书李大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李大爷,我觉得咱村可以组织村民编竹篮卖,咱村竹子多,材料不愁,而且编竹篮技术含量不算高,大家一学就会。”林海阳兴奋地说道。
李大爷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说:“海阳,想法倒是不错,可这编出来能卖出去吗?咱没销路啊。”
林海阳信心满满地说:“李大爷,销路的事儿我来想办法。邻村集市就有市场,而且我还可以去联系一些城里的杂货店,看能不能批量供货。”
李大爷点了点头,“那行,你先去试试,不过这事儿得跟乡亲们商量好,别到时候大家费了力,却赚不到钱。”
随后,林海阳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他先来到张大伯家。
“张大伯,我跟您说个事儿。咱村打算组织编竹篮卖,您会编竹篮不?”林海阳问道。
张大伯笑着说:“编竹篮我倒是会,以前年轻的时候编过,就是不知道现在手艺生疏了没。”
林海阳忙说:“那正好呀,张大伯。您要是带头编,给大家起个示范作用,肯定行。而且编竹篮能赚钱,增加点收入。”
张大伯有些犹豫,“海阳,这能赚钱吗?别到时候白忙活。”
林海阳耐心解释:“张大伯,我去集市看过了,竹篮销路挺好的。只要大家好好编,肯定没问题。而且就算卖不出去,咱也没损失啥不是?”
张大伯想了想,“行,海阳,我信你这娃,我试试。”
接着,林海阳又去了其他几家。有些村民一听能赚钱,很感兴趣,立刻表示愿意参与;但也有些村民持怀疑态度,担心卖不出去。
经过几天的动员,终于有不少村民愿意尝试编竹篮。林海阳请来了邻村编竹篮的老师傅,给大家传授技巧。
“大家注意啊,这竹子要选好,粗细均匀,编的时候手法要稳……”老师傅耐心地讲解着。
村民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二柱子学得不太熟练,编得歪歪扭扭,忍不住抱怨:“海阳,这看着容易,做起来咋这么难啊。”
林海阳笑着鼓励他:“二柱子,别着急,多练几次就好了。你看张大伯,人家这不就编得有模有样了。”
在大家的努力下,渐渐地,村民们编竹篮的手艺越来越熟练。看着一堆堆编好的竹篮,林海阳开始为销路奔波。他先去了邻村集市,和几个摊位老板谈合作,又跑了城里几家杂货店。
“老板,您看看我们村编的竹篮,质量好,价格也实惠,您要不要进点货?”林海阳向杂货店老板推销道。
老板拿起竹篮看了看,“小伙子,你这竹篮确实编得不错,价格也合适,先给我来一百个试试吧。”
林海阳心中大喜,“好嘞,老板,您放心,我们一定按时给您送货。”
回到村里,林海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村民们都欢呼起来。
“海阳,真有你的!这竹篮真能卖出去。”刘富贵高兴地说。
林海阳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笑着说:“乡亲们,这只是个开始,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以后赚钱的机会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