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云雾浸着剑光,吕洞宾的纯阳剑悬在黄龙洞口,剑尖一滴龙血将落未落。洞中传来黄龙真人的冷笑:\"道友这柄剑斩过三千心魔,可斩得断自己的'怕'字?\"吕祖闻言心头一颤,忽想起百年前洞庭湖畔那个渔夫——那人宁死抱着破网不撒手,与此刻的自己何其相似!
一、斩龙剑下藏惊雷
那年吕洞宾云游至鄱阳湖,见渔夫老吴攥着破网与浪涛搏命。他掐指一算,知此网是老吴祖传之物,曾救过三代人性命。老吴宁可被漩涡吞没也不弃网,恰似《韩非子》所言\"宋人得玉必椟藏\",世人总把旧物看得比性命重。
吕祖掷出纯阳剑劈碎渔网,老吴却疯魔般捞着碎片哭嚎:\"没了网,我拿什么脸见祖宗!\"这场景让仙人想起自己初入道时,为保\"纯阳之体\"拒饮瑶池仙露的往事。原来修仙者与凡夫一样,都困在\"怕失去\"的牢笼里,只是牢门镀了金漆。
二、云海问道现本心
黄龙真人现出原形那日,终南山七十二洞妖王皆来朝贺。吕洞宾看着万丈龙躯盘踞云海,忽然想起八仙过海时自己那句\"法宝岂可轻弃\"。此刻方知,他执意要斩的哪里是妖龙?分明是怕堕了\"天下第一剑仙\"的名头!
这执念暗合《庄子》\"畏影恶迹\"的寓言。正如黄龙在云中讥讽:\"道友怕的不是我兴风作浪,是怕天下人说你斩不了龙!\"吕祖握剑的手沁出冷汗,剑穗上系着的,正是当年渔网碎片——他随身携带百年,原是为警醒自己莫生妄念,却成了最讽刺的枷锁。
三、龙鳞镜中照得失
黄龙祭出本命鳞镜时,吕洞宾在镜中看见千世轮回:某世为守半卷残经被乱箭穿心,某世为保\"剑道第一\"的虚名走火入魔。最刺目的那世,他竟是鄱阳湖畔的老渔夫,抱着渔网残片沉入湖底。镜中传来黄龙叹息:\"这鳞片本是禹王治水时的量天尺,因怕后人滥用,我才吞入腹中化作执念。\"
这般自白令吕祖醍醐灌顶。原来黄龙镇守洞府非为称霸,而是效仿《墨子》\"备城门\",以自身为锁困住量天尺。世人传说\"黄龙藏宝\",引得无数修士送命,恰似老渔夫为破网赴死。得失之间,尽是心魔作祟。
四、折剑为舟渡妄海
纯阳剑折断那刻,终南山霞光万丈。吕洞宾握着半截断剑笑道:\"从前怕损了剑道圆满,如今才知'缺'字才是大道。\"说着将断剑抛入龙潭,潭水竟化作甘霖滋润八百里焦土。黄龙褪去鳞甲,现出个蓑衣老丈身形:\"道友这一折,折去了多少修士千年执念!\"
这\"以缺为全\"的智慧,暗合《道德经》\"大成若缺\"之妙。正如汉代张良弃封地、范蠡散千金,吕祖断剑后反悟通明剑心。那潭中残剑渐渐生出莲叶,开出的花朵皆作剑形,却是碰之即散——警示后人莫将法器当枷锁。
五、渔鼓声声醒尘寰
三百年后,有樵夫见吕祖在洞庭湖打渔。竹篓空空如也,他却击桨高歌:\"网破方知天地阔,剑断始觉道心宽。\"老渔翁们传唱着这歌谣,渐渐不再执着祖传渔网。湖心岛上有块龙鳞碑,刻着黄龙手书:\"怕失一粟者,终失沧海。\"
这碑文让无数求仙者顿悟:蓬莱岛上的灵丹、终南山里的秘籍,不过是另一张\"渔网\"。正如《周易》\"见群龙无首\"的卦象,当修士们不再执着\"怕失去\",终南山的云雾间竟隐隐现出登天梯——那梯子非金非玉,原是万千放下的执念所化。
正是:
飞剑难斩心头惧,龙鳞照见得失障。
若得灵台空明镜,且看云海自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