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主要着作:
8、《货殖列传序》—1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天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枏、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史记》
释义:
这篇文章节选自《史记》的《货殖列传》。文章论述了生产、交易,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性。
文章开始首先否定了老子“至治”的空想,然后逐层论证货殖的重要性。论证中先概括提出人民对生活的要求愈来愈高,必须因势利导,满足人民的欲望。
再列举广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说明工、农、商、虞在发展生产中各自的作用。因此,发展生产、互通有无是符合人民要求的。
然后引用《周书》、叙述史实,说明货殖足以富国富家的道理。最后得出发展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的结论。
司马迁在二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就注意到经济生活,提出发展生产的主张,对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末提到“人富而仁义附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这些观点,是有其时代局限的,应予分析批判。
译文(参考):
《老子》上说:“最好的国家治理,是邻国之间,鸡狗之声相闻(听得到),人民各自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直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以此为教诲,来挽救近世的风气,涂塞人民的耳目,使之不识不知,就几乎不可行了。
太史公(姜子牙)说:“神农以前,我不知道。至于《诗经》《尚书》里所讲述的,虞、夏以来,耳目极为喜好音乐和女色,口舌极爱刍豢(牲畜)肉的美味,身体追求安逸快乐,而内心夸赞权势、才能的荣耀,使这样的习俗深入民心已经很久了。”
虽然老子的言论广为流传,但是始终不能化为行动。因此,良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照原样发展,其次是以利益加以引导,其次是给予教诲,其次是制定规章,使人们遵守,从而规规矩矩,最下策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谷(落叶亚乔木,树皮可造纸)、纑(山中野麻,可以织布)、旄(旄牛尾,可做旗帜上的装饰)、玉石;
太行山以东多有鱼、盐、漆、丝、音乐和美女;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落叶乔木)、姜、桂、金、锡、连(铅矿)、丹砂、犀(犀牛角)、玳瑁(龟类,甲壳可制作装饰品)、珠玑、齿、革(动物皮革);
龙门山和碣石山北多有马、牛、羊、毡裘、筋角(制弓原料);山上都出产铜、铁,产地相距往往不出千里,如棋子那样密布:这是它们的大概情况。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需要)的,风俗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习惯传统。所需要的物品都要农民来耕种,开发山泽资源的人来开发,工人来制造,商人来沟通(交换)?
这些难道有政治教令征发人民使他们约期会集吗?其实各人都会发挥自己的才智,竭尽自己的能力(去从事各项工作),便会得到(满足)所需要东西。
此处物贱,求彼贵处卖之;此处物贵,求彼贱处买之,各人从事各人擅长的业务,去做乐于做的事情,就像水流而下,日夜不休,不招而自来,不求而自有人出力。这难道不是符合道理,自然发展的应验吗?
《周书》上说:“如果农民不出产(农作物),则食品会缺乏;如果工人不出产(工业产品),则许多事情会作不成;如果商人不出售商品,则食、事,财这三宝会断绝;如果开矿的人不开采各种矿物,则资财会减少。”
资财缺乏会使山上的各种矿物得不到开发。以上四种人,掌控着人民衣食的来源。源大则丰饶,源小则短缺。上能使国家富强,下能使家庭富裕。
贫富全由自己,无人能夺走或给予,聪明的人有余,笨拙的人不足。原先太公望被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是海边的盐碱地,人少;
太公劝人们做女功(纺织等),提高技能,捕鱼、晒盐,于是人、物逐渐归来,象绳索一样接连而来,象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轮毂一般,四方人物聚拢来归。齐国制造冠带衣履,供天下人用,东海和泰山之间的诸侯国人整敛衣袖前往朝拜。
其后齐国衰落,管仲重整太公的政策,设立掌管钱币的九府(官府),桓公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奢侈越礼,位列陪臣,富于各国的君王。齐国富强至到威王和宣王。
因此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富有而废于贫穷。君子富有,多做贤德的事;小人富,适当地用自己的劳力。
湖深邃遂便于鱼的生长,山高大便于野兽的聚集,人富裕便于仁义附体。富人得势会更加彰扬,失势则作客都没处可去,因失势而不快乐的心情,在夷狄更为厉害。
谚语有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受刑,死于街市(古代刑人之处),因为他知道荣辱,耻于犯法。” 这不是空话。
因此说:“天下熙熙(热闹),皆为利来;天下壤壤(拥挤),皆为利往。” 千乘之王(天子),万家之侯(诸侯),百室之君(大夫),都患贫穷,更何况平民百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