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此前虽说未曾亲身经历过服徭役之苦,但对于其中的艰险和残酷亦是有所耳闻。要知道,那些被迫前来修筑长城的人们,几乎可以说是十不存一,九死一生啊!正因如此,当得知要用匈奴人替代国内百姓去修缮长城时,他内心深处着实颇为赞同。毕竟,这样一来既能减轻本国子民所承受的苦难与压力,又能让敌人为己方的防御工事付出劳力,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此时此刻摆在眼前的难题却也不容忽视——自家这边的兵力原本就捉襟见肘,实在难以抽调出足够多的士卒去押送那些已被擒获的匈奴人返回长城之内。面对这一棘手状况,韩信不禁面露忧色地向面前之人进言道:“殿下,如今咱们自身兵力匮乏,实难有多余兵马负责押送这批匈奴俘虏啊。”
太子听闻后稍稍安抚道:“将军莫急,孤的老师已然手持父皇旨意奔赴上郡而去。届时,蒙将军将会协同老师共同筹组数支专门用于押送俘虏的队伍。这些队伍并不会介入我方的作战行动之中。故而,将军只需专心领军征战,将抓获的俘虏交由他们安全押送回长城即可。”
\"好,这样也行。那接下来我就开始布置作战部署了。\"
韩信转头看向萧何。
\"萧军师,你记录一下。命令,樊哙率领三千骑兵六千步兵一千弩兵建立左路军,年陇西贺兰山到燕山山脉一带清扫敌军,能打的打,能抓的抓。实在不敌就向龙城靠近。
英布,同样率领三千骑兵六千步兵一千弩兵组建右路军,在我大军前方开路,到达龙城后继续向北清扫两百里内所有部落。
等到我大军攻下龙城后你们左右两军静候时机,听我接下来命令。
都记下了吗?复述一遍。\"
\"记下了,命令樊哙…\"
韩信站起来再次看向樊哙英布和一众将领,然后沉声说道
\"大军作战,军纪要严。我不希望有人犯错,到时候也许就是太子殿下亲自去处理了。\"
众人也都一下子被韩信的气势镇住了,扶苏心想,果然不愧是可以比肩武安君白起的军事人才。
上郡,将军府。
\"国师大人远道而来,不知有何事吩咐?\"蒙恬对这位国师是又敬又畏。
\"蒙将军别来无恙,贫道这次前来有两件事,一个公事一个私事。\"
\"国师大人请讲!\"
\"我们还是先说说公事吧!不知蒙将军如何看待百万徭役修筑长城一事。\"
听罢此言,蒙恬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梁骨直窜上来,额头上瞬间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他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之人,心中暗自思忖:“难道国师竟然反对修筑长城?这长城可是抵御匈奴铁骑入侵中原大地的坚实屏障啊!若不修建此墙,如何能够阻挡那些如狼似虎、凶猛残暴的匈奴人呢?”
想到此处,蒙恬不禁眉头紧蹙,忧心忡忡起来。要知道,他可是身负皇命,专门负责督造长城这项浩大工程的将领。如今听闻国师持有异议,他着实感到有些左右为难。
你问我对此事作何看法?我又能怎样看待呢?蒙恬心中腹诽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苦涩,诚然,修筑长城会让众多百姓受苦受累,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况且,参与此项工程建设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乃是来自六国的旧民以及获罪之徒。利用这些人力来修筑长城,不仅可以减轻国家内部潜在的隐患,同时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将功赎罪、重新做人的机会。
\"国师大人,这长城虽然劳民伤财,但是不可不修。\"
高要深知蒙恬产生了误解,连忙解释道:“将军莫急,且听我细细说来。我从未表示过不修长城啊,只是实在不忍心看到咱们大秦国的百姓们如此辛劳罢了。为此,我特意在咸阳向陛下进言,可以考虑征用那些匈奴人来修筑长城。陛下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也认可了这个主意,并派遣我前来与您商议此事。”
听到这话,蒙恬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问道:“什么?竟然要用匈奴人?”
高要点点头,肯定地回答道:“没错,正是要用匈奴人。不仅如此,陛下还特别下令,每使用一名匈奴人参与修建长城,便可相应减少两名大秦子民服徭役之苦呢!此次前来,我的任务便是请将军您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押送队伍。太子殿下那边已然得到消息并有所准备,他们所抓获的所有匈奴俘虏都会交由我们这支押送队带回,投入到长城的修筑工程之中。”
蒙恬听完后,稍作思考便果断应道:“好!既然此乃陛下的旨意,那末将自当遵命照办。不知国师大人对此事是否还有其他的指示或者要求?”
\"你派人去查查,山海关处的徭役中有没有一个叫范喜良的人。\"
\"不知国师为何要找这名徭役,他是犯了什么事吗?\"
他倒的确未曾犯下什么大错。然而,若你再不尽快前去营救于他,只怕他命不久矣啊!一旦他不幸殒命,那你将会惹来极大的麻烦。至于其中缘由嘛,此乃天机,实难向外人道破。再者,此人乃是墨家弟子,在众多服徭役之人当中颇具威望呢。若是由他出面组织五千名徭役一同前往接收匈奴俘虏,岂不是事半功倍?
闻听此言,蒙恬不禁微微皱起眉头,略作迟疑后说道:“区区五千徭役又能成何事?让他们参与进来,怕是只会成为我们的累赘和绊脚石罢了。”
高要见状,赶忙摇头反驳道:“你这般想法可就大错特错啦!倘若不让他们参与其中,又该如何将陛下的仁德广传于世呢?难道仅依靠你们这些将士么?要知道,即便你们说得口干舌燥,那些徭役以及六国的遗民们又怎会轻易相信?唯有让他们亲身参与到此事之中,亲眼目睹陛下的仁德之举,方能令众人信服呐!”
经对方这么一番提点,蒙恬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瞬间恍然大悟过来。于是,他不敢再有丝毫耽搁,急忙吩咐手下之人速速去寻找范喜良。也正因如此,这个原本可能会上演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凄婉故事的世界,终究还是避免了这样一场悲剧的发生。
\"公事说完了现在谈谈我的私事吧!\"
\"国师请说,只要在下能做的定会竭尽全力。\"
\"嗯,我需要你下令沛县再召集五百名徭役到上郡,两个月赶到。上次送去咸阳的徭役就是泗水亭长刘季押送的,你就说他上次做的很好,这次还让他继续押送。\"
蒙恬面露疑惑,\"陛下不是打算用匈奴人替代徭役吗?怎么还需要征召国内的徭役。\"
\"陛下的确打算用匈奴人,可这不是还需要时间吗?这工程又没打算停下来,这个月本就需要征召徭役,只不过是想让你将名额给沛县,至于这其中具体原因不是你能知晓的。\"
\"国师大人误会了,这点小事在下很容易办到,不过两个月押送五百徭役到上郡这可不容易,马上就到雨季,在下估计他们不能按时到达,怕误了大人的事。\"
\"无妨,要的就是他们到不了。不这样,他们怎么反秦呢?\"
\"什么?反秦?不至于啊!按大秦律,押送徭役如果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及时赶到,那也就罚点银钱,不至于造反呀!\"
“蒙大将军啊,您一直身居高位,或许对下面的情况不太了解。那大秦律传到地方之后,那些个地方官员哪里会有耐心给老百姓仔细讲解呢!在百姓们看来,但凡触犯了秦法,那可统统都是死罪。就说这徭役吧,如果没能按时赶到,那就得掉脑袋,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如此一来,百姓们横竖都是一死,还不如索性起来造反呢。”
“什么?难怪近些年来,各地总有造反的百姓出现,敢情是地方官这般肆意抹黑咱们大秦律法啊!”
“正因如此,我才恳请太子殿下着力培养老秦人。要知道,即便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老秦人,他们对于秦律那也是心知肚明的。依我看呐,您最好安排一个官职不大,但又能够把这件事情妥善办好的人去操持此事。虽说这事儿算是我的一点私心,但说到底它关乎着咱们整个大秦的稳定与安宁啊,只是目前还不方便公开宣扬罢了。关于这点,太子和陛下心里都清楚着呢,所以您务必要竭尽全力地做好安排,您可千万要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哟!”
“在下明白了,多谢国师大人的悉心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