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13日,杭城的冬阳斜斜地洒在沈氏宅院的青瓦上,将窗棂的影子拉得老长。沈知意正伏在案前研究二叔寄来的海外商业杂志,忽听得楼下传来母亲惊喜的呼喊:“知意!你湘城的表舅发来加急电报了!”
电报的纸张还带着长途传递的褶皱,沈知意展开细读,表舅苍劲的字迹里满是急切:“闻杭城老字号经你点拨,数月间获利数倍。湘城众商皆惊,恳请贤侄女返乡相助!吾等守着百年老店,却入不敷出,盼你施以妙策。”
母亲在一旁抹着眼泪,湘绣帕子上的并蒂莲被揉得发皱:“你外婆家世代在湘城经营绸缎庄,如今生意惨淡,你表舅他们……”话未说完,已哽咽难言。沈知意轻轻握住母亲的手,脑海中浮现出两个月前在杭城老街奔走的场景——那些曾对她的提议嗤之以鼻的老掌柜,如今见了她都要恭敬地唤一声“沈先生”。
“妈,我去。”沈知意的眼神坚定如炬,“把杭城的法子带去湘城,再根据当地特色改一改,一定能行。”她立刻叫来沈宁和苏睛,三人连夜收拾行囊。沈宁抱着装满设计图纸的牛皮箱,苏睛则小心翼翼地将工作室新买的便携式电脑塞进樟木箱——这是她们用第一笔奖金购置的“秘密武器”。
三日后,沈知意一行踏上了开往湘城的绿皮火车。车厢里挤满了返乡的旅人,煤炉烧得通红,烟雾与嘈杂声混作一团。沈知意却浑然不觉,她倚着车窗,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灵感:湘城多山,竹资源丰富,或许能开发竹制工艺品;湘绣闻名遐迩,若结合现代设计……
刚出湘城火车站,热浪裹挟着辛辣的气息扑面而来。表舅早已在站台等候,他身形消瘦,藏青色中山装洗得发白,见到沈知意眼眶瞬间红了:“可把你盼来了!湘城的老字号快撑不下去了,同德斋的酱板鸭、云锦阁的湘绣,还有你外婆家的‘锦绣坊’……”
次日清晨,沈知意带着众人走访湘城老街。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店铺门可罗雀。云锦阁的绣架上,精美的湘绣牡丹落满灰尘;同德斋的酱板鸭香气四溢,却鲜有人问津。沈知意蹲在锦绣坊的柜台前,指尖轻抚过一匹素缎,布料质地细腻,却因款式陈旧乏人问津。
“表姐,不是我们不想变。”表舅家的表姐苦笑着摇头,“但湘城人认老理,觉得改了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忘本。”她掀开布帘,里屋堆满了滞销的传统绣品,“这些湘绣屏风,工艺繁复,绣娘要绣上三个月,可现在谁还愿意花大价钱买回去摆在家里?”
沈知意没有急着反驳,而是掏出二叔送的相机,拍下一幅幅湘绣纹样。回到临时落脚的客栈,她和沈宁、苏睛立刻投入工作。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三人脸上,她们将传统湘绣的花鸟鱼虫与现代几何图案结合,设计出手机袋、钱包等便携小物;又根据湘城“辣”文化,为同德斋设计出“魔鬼辣”“霸王辣”等不同辣度的包装。
“我们先从锦绣坊和同德斋试点。”沈知意召集湘城的商人们开会,投影幕布上,改良后的湘绣文创产品与新潮的酱板鸭包装惊艳众人。她翻开账本,用杭城的案例娓娓道来:“杭城的绸缎庄改良旗袍后,客户群体扩大了三倍。湘绣若能从小物件入手,降低消费门槛,再通过展销会推广……”
然而,反对声也随之而来。云锦阁的老绣娘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起来:“老祖宗传了几百年的双面全异绣,就改成这些小玩意儿?这不是糟蹋手艺吗!”沈知意走到老绣娘身边,轻声说:“奶奶,我想请您教我们绣手机袋,针法还是双面全异绣,只是尺寸小了,价格也亲民。这样既能让更多人认识湘绣,绣娘也能有稳定收入。”
老绣娘的手微微颤抖,最终点了点头。沈知意趁热打铁,联系湘城日报的记者进行采访,又说服当地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当镜头对准老绣娘飞针走线的画面,配上沈知意的讲解:“湘绣,是针尖上的艺术。我们不是改变它,而是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节目播出当晚,锦绣坊的电话被打爆,订单雪片般飞来。
一个月后,湘城举办首届“新老字号展销会”。沈知意别出心裁地将展销会搬到了湘江游轮上。夜幕降临,游轮彩灯闪烁,甲板上,改良后的湘绣旗袍在模特身上流光溢彩;船舱内,同德斋的酱板鸭香气四溢,试吃台前大排长龙。一位来自广州的客商握着沈知意的手惊叹:“小姑娘,你把传统玩出了新花样!我要订十万件湘绣文创产品!”
展销会结束,湘城的老字号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锦绣坊的月利润突破两百万,同德斋的酱板鸭走出湖南,远销海外。表舅红着眼眶将一个红绸包裹塞给沈知意:“这是大家的心意,你可一定得收下!”沈知意打开一看,是一尊湘绣双面绣屏风,正面绣着展翅的凤凰,背面则是“商道酬勤”四个金字。
返程那天,湘城的商人们自发来到火车站送行。老绣娘将一个绣着并蒂莲的钱包塞进沈知意手中:“孩子,你让湘绣活过来了。”沈知意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湘城,心中满是感慨。从杭城到湘城,她不仅用商业智慧盘活了老字号,更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而星宁工作室的名声,也随着湘江的浪花,传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