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日,京城的蝉鸣撕开盛夏的热浪,星火科技大厦A座的玻璃幕墙折射出刺目的光。沈知意的奥迪A7驶入地下车库,电梯数字从1层攀升至88层的过程中,她调出手机里朱雀科技的实时数据:“第二季度营收突破68亿,全球用户量达2300万,市值正式突破百亿大关。” 屏幕蓝光映在她嘴角,勾勒出一抹欣慰的弧度。
推开朱雀科技总部的玻璃门,前台机器人立刻识别身份:“沈总,雷总在战略会议室等候。”穿过开放式办公区,此起彼伏的代码敲击声与热烈讨论声交织,年轻员工们盯着屏幕上的手机设计图,不时爆发出兴奋的欢呼。这场景让沈知意想起2000年的300平工作室,那时的星火团队,也是这样在质疑声中埋头前行。
会议室里,雷军正对着全息投影讲解最新产品规划,屏幕上悬浮着未发布的折叠屏手机模型。“沈总,这款新机将搭载升级版7纳米芯片,性能再提升20%。”他转身时,眼中闪烁着创业者特有的炽热光芒,“谁能想到,当年那40亿的创业起点,如今能撬动百亿帝国?”
沈知意走到窗边,俯瞰着三环内的星火产业园区。星达智能化生产车间的巨型机械臂正在运作,AGV小车载着手机零部件穿梭如织,无人机队列从楼顶起落,将成品快速运往物流中心。“租金还满意吗?”她突然发问,“听说隔壁写字楼开出了半价的条件。”
雷军大笑,将合同副本推到桌中央:“星火的租金是市场价的1.5倍,但在这里,我买到的不只是办公空间。”他调出供应链协同系统,实时显示着全球237家合作厂商的数据交互,“当订单暴增时,你们的智能仓储能在1小时内调配出稀缺零部件;当技术遇到瓶颈,星火实验室的专家团队随时支援——这是金钱买不来的生态价值。”
正说着,陈默推门而入,手中的平板弹出紧急消息:“台积电宣布暂停对部分中国企业的芯片代工服务。” 雷军的脸色瞬间凝重,沈知意却从容打开星达车间的监控画面:数十条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生产的正是朱雀手机专用的7纳米芯片。“雷总,还记得我们合作时说的话吗?”她轻点屏幕,“供应链自主可控,才是真正的底气。”
当天下午,朱雀科技召开临时发布会。雷军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大屏幕切换着星火芯片的生产流程:“从今天起,朱雀全系列手机将100%搭载国产芯片。”他举起新机,“我们不仅没有被‘卡脖子’,反而实现了性能反超!”台下的记者疯狂按动快门,次日,#中国芯突围#的话题迅速登顶热搜。
夜幕降临时,沈知意来到星达园区的员工宿舍。推开某间房门,几个年轻工程师正围在桌前调试手机系统,桌上堆着泡面盒与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沈总!”为首的男生激动地展示屏幕,“我们开发了新的散热算法,能让芯片在高负荷运行时降温15c!”沈知意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星火精神”标语——那是当年300平工作室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自己,正和苏睛、陈默啃着冷馒头敲代码。
深夜,沈知意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她翻开日记本,写道:“百亿市值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朱雀科技的手机销往全球,当星达园区的生产线日夜不息,我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而星火的故事,永远在下一个创新的转角等待续写。” 此时,窗外的星火产业园区灯火通明,宛如镶嵌在城市中的科技星河,照亮着中国智造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