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巴东县的晨雾还未散尽,县城中心的空地上已响起量子塔吊的嗡鸣声。沈知意与陈行甲并肩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前,全息投影中,22期42层的智能住宅区拔地而起,100平至300平的户型图在光影中流转,每户阳台都标注着无土栽培系统与光伏板配置。“这些房子不仅是住所,更是能‘生钱’的资产。”沈知意轻点屏幕,“住户可以通过无土栽培种植有机蔬菜出售,多余的光伏电力还能并网获利。”
陈行甲的妻子林念薇,这位出身优渥却甘愿扎根基层的教师,指着规划图中的教育板块红了眼眶:“小学、中学、幼儿园,还有巴东第一所综合大学……孩子们终于不用翻山越岭去读书了。”她身后的量子屏幕上,星宁教育集团的AI教学系统正在演示:偏远山村的学生通过量子教学舱,能实时与清北名师互动。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巴东的乡镇乡村。某偏远山村的老木工李长贵,盯着村头大喇叭播放的招聘启事,手都在发抖:“智能建造培训?学会了每月能挣两三万?”他立刻召集村里的青壮年,连夜步行20公里赶到县城报名。培训中心里,星宁工程师正用全息投影讲解量子建筑材料的安装技巧,台下坐满了眼神炽热的泥瓦匠、电焊工,他们的安全帽上还沾着未洗净的泥土。
在工业园区,70层的写字楼已完成地基工程。智能机械臂精准地运送建材,AI监理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误差。沈知意与陈行甲走进有机蔬菜食品公司的规划场地,无人机群正在进行土壤检测。“这里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智能垂直农场。”沈知意展示着设计图,“无土栽培、量子光照、AI温控,每平米产量是传统农田的50倍。”陈行甲补充道:“饮用水厂也将采用星宁的纳米过滤技术,把巴东的山泉水卖到全国。”
最轰动的当属“工程抢标大赛”。星宁集团宣布,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3000万工程量的施工队,将获得800万奖金。全县200多个施工队摩拳擦掌,某退伍军人组建的“雄鹰施工队”甚至立下军令状:“我们不要工期补贴,只要冠军!”竞争的火药味甚至蔓延到了周边县市,恩施州的建筑公司也纷纷赶来参与。
夜晚,巴东县城的广场上灯火通明。星宁集团举办的宣讲会座无虚席,工程师现场演示智能建造设备:能自动找平的量子抹墙机、会“思考”的钢筋绑扎机器人。一位返乡青年激动地在星动短视频直播:“家人们,以前只能去城里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高科技工作!我刚报名了机械操作员培训,以后就是‘数字农民工’了!”
沈知意站在人群后方,看着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就业数据:已有1.2万人报名参加培训,首批上岗的工人月薪预计达2.8万。她打开量子通讯器,向大伯汇报进展:“这次投资不仅是盖房子,更是要让巴东的百姓掌握科技技能,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大伯回复的消息带着欣慰:“干得好!陈行甲书记是位实干家,你们的合作,或许能成为全国扶贫的新样板。”
此时,陈行甲走上舞台,举起手中的量子话筒:“乡亲们,咱们巴东穷了几十年,但从今天起,我们有了和大城市比肩的机会!”台下掌声雷动,欢呼声中,远处的工地上,量子塔吊的灯光刺破夜空,仿佛在为这座山城的未来勾勒出璀璨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