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上午,杭城星宁影视公司180层的全景办公室内,沈知意的手指划过量子触控桌面,三幅全息人像从空气中骤然浮现——陈导、冯导与张导各自端坐在虚拟会议室内,西装革履间难掩意气风发。他们身后的量子屏幕上,跳动着89.6亿的个人财富数据,在光影交错间折射出科技时代的造富神话。
“沈总,这一切都超乎想象!”陈导率先开口,兴奋地挥动手中的虚拟剧本,“以前拍一部电影要筹备两年,现在用星宁的量子拍摄系统,剧本AI优化、虚拟场景搭建、智能剪辑一气呵成,成本降了七成,票房却翻了十倍!”冯导推了推眼镜,调出《未来之城》的票房数据:“这部全程虚拟拍摄的科幻片,全球票房已突破50亿,传统院线都在抢着排片。”
沈知意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三人共享的行业数据池。曾经占据影视圈半壁江山的传统导演们,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资本如潮水般撤离传统影视项目,转而涌入搭载星宁技术的新兴剧组。某老牌导演的新片因资金断裂停拍,热搜词条“百亿票房导演无戏可拍”持续霸屏;横店影视城的导演工作室接连倒闭,空荡的巷子里散落着无人问津的分镜脚本。
“听说于正导演也开始转型了?”沈知意突然发问。张导苦笑一声,调出一段偷拍视频:画面里,曾经叱咤电视剧圈的于正正戴着VR头盔,在星宁的虚拟制片培训基地笨拙地操作着AI编剧系统。“他的古装剧王国崩塌后,带着整个团队来杭城学习量子拍摄,”张导感慨道,“但习惯了传统套路的导演,想在新赛道站稳脚跟谈何容易?”
事实的确如此。于正的转型之路充满坎坷。他主导的首部虚拟古装剧《量子王朝》因过度依赖传统叙事逻辑,被AI影评系统批为“披着科技外衣的老套剧情”;剧中采用的虚拟演员因表情生硬,被网友嘲讽为“电子面瘫”。更致命的是,习惯了流量明星与注水剧情的他,始终无法驾驭星宁影视“内容为王+科技赋能”的创作理念,项目最终因口碑扑街、投资方撤资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坚守传统的导演们陷入集体焦虑。陈凯歌的老搭档、曾执导多部经典文艺片的李导,在接受采访时红着眼眶直言:“我们这代人研究了一辈子镜头语言,现在却被算法和机械臂取代。”他的工作室门口,贴着“低价转让摄影器材”的告示,曾经价值百万的胶片摄像机蒙着厚厚灰尘,无人问津。
但也有导演在危机中寻得转机。曾以现实主义题材闻名的曹保平导演,主动找到沈知意寻求合作。他将星宁的AI数据分析系统引入创作,通过挖掘百万观众的情感痛点,打造出首部“量子共情电影”《数据时代的孤独》。影片中,虚拟场景与现实镜头无缝切换,AI生成的配角与真人演员同台飙戏,上映后斩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成为传统导演成功转型的标杆案例。
沈知意看着会议室里的三位导演,目光坚定:“星宁的技术不是为了淘汰谁,而是希望整个行业能共享科技红利。”她轻点桌面,弹出“导演重生计划”:为传统导演提供免费的量子拍摄培训、开放AI创作平台、设立转型扶持基金。“于正他们不是输在技术,而是输在思维。”她的声音在全息空间中回荡,“愿意拥抱变革的人,星宁永远敞开大门。”
会议结束后,沈知意站在落地窗前俯瞰杭城。远处的星宁影视基地,量子塔吊正在搭建全新的元宇宙摄影棚;楼下的街道上,拎着行李来求职的传统影视从业者络绎不绝。她打开星动短视频,发布了一条动态:“光影的革命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让每个创作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语言。”评论区里,于正留下了第一条回复:“我会再来的。”而这场发生在2012年的影视变革,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着整个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