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那番关于“AI威胁论”的演讲,在网络上和现实中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赞同者认为他高瞻远瞩,体现了科技领袖的责任与担当;反对者则抨击他危言耸听,不过是为了博取眼球炒作公司。
一时间,林风和“未来智能科技”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争议不断。
但林风对此并不后悔。他知道,关于AI风险和伦理的讨论,宜早不宜迟。现在主动将议题摆上台面,总比将来问题爆发时措手不及要好。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为了引导舆论,更是他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掌握着远超这个时代的AI技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如果不从一开始就为其套上“缰绳”,未来很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光说不做假把式。”林风坐在宽敞的cEo办公室里,看着网络上关于他演讲的各种争论,喃喃自语,“是时候拿出点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负责任发展AI’的决心了。”
他叫来了苏晚晴。
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尤其是在公司获得融资、步入正轨后,苏晚晴也以“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coo)”的身份(虽然公司草创,title更多是象征意义),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和战略规划中来。她出色的学习能力、细致严谨的作风以及日益增长的大局观,都让林风十分倚重。
“晚晴,”林风开门见山,“关于上次我演讲中提到的AI风险和伦理问题,你怎么看?”
苏晚晴沉吟了一下,认真地说道:“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如何使用它,确实需要引导和规范。尤其是AI这种可能会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技术,如果缺乏伦理约束,后果不堪设想。”
“很好。”林风赞许地点点头,“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讨论上。我决定,在公司内部,正式成立一个‘AI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小组’。”
“啊?”苏晚晴有些惊讶。在公司刚刚步入高速发展期,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都急需人手的情况下,专门成立一个看似“务虚”的研究小组?
林风看出了她的疑惑,解释道:“这绝不是务虚,而是关乎公司长远发展的‘压舱石’。我们未来智能,要做AI领域的领导者,就不仅要在技术上领先,更要在思想和责任感上领先。”
“这个小组,我希望由你来负责领导。”林风看着苏晚晴,眼神郑重。
“我?”苏晚晴再次愣住了,“我……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
“专业背景可以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品质。”林风说道,“你善良、正直、有同理心,看问题细致周全,而且对技术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由你来主导这个方向,我最放心。”
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个小组的初步职责:“你们小组近期的任务,一是研究梳理国内外(主要是国外,国内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关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可能涉及的伦理规范、法律法规和社会影响,形成内部报告;二是针对我们‘智学星’以及未来可能开发的新产品,进行潜在的伦理风险评估,比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信息安全等;三是尝试起草一份我们公司内部的《AI开发与应用伦理准则(初版)》,为我们未来的技术发展,设定一条‘红线’。”
听着林风清晰的规划,苏晚晴明白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前瞻性。
虽然这个任务极具挑战,但同时,也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林风将如此重要、关乎公司价值观和长远未来的任务交给她,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信任。
“好,”苏晚晴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林风,我接受这个任务。我一定会尽我所能,把这个小组的工作做好!”
“我相信你。”林风微笑道,“需要什么资源,人手(初期可以先招1-2名相关专业的实习生或者顾问)、预算,直接跟我说。”
就这样,“未来智能科技AI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小组”正式成立,由联合创始人苏晚晴亲自挂帅。
这个在2008年的华夏科技界、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显得极其“超前”的内部部门,悄然开始了它的工作。
或许在短期内,它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甚至会占用公司宝贵的资源。
但林风知道,这步棋,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对外界质疑的回应,更是为未来智能这艘即将高速航行的科技巨轮,提前安装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伦理罗盘”和“安全阀”。
确保无论未来AI发展到何种程度,它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真正地……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