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生肖属狗。他身形中等,自小就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文艺气质。八十年代,他从中师毕业,自此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之路。
据他母亲回忆,1970年李贺呱呱坠地之时,正值房后半山梁上王屋山水库干渠山洞开口之际。当时,爷爷满心欢喜,觉得这是个极为吉利的兆头,于是给李贺起了个乳名叫“洞”。在李家庄这个饱受缺水困扰的地方,打洞蓄水寓意着希望与生机,承载着祖辈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在那个地处山区的四合头院里,每至饭点,一幅质朴而温馨的画面便会准时上演。一家人陆续围坐在那张略显破旧、却满是岁月痕迹的木桌前。桌上摆放的饭菜极为简单,稀饭冒着袅袅热气,那是用自家种的小米熬制而成,米粒饱满,散发着淡淡的、质朴的香气,仅仅是那股香味,便能瞬间勾起人们腹中的馋虫。小米饭同样颗粒分明,黄澄澄的色泽,看着就叫人踏实。
孩子们个个眼睛睁得溜圆,眼巴巴地紧盯着桌上的食物,小脸上写满了迫不及待,满心期待着长辈们一声令下,好大快朵颐。大人们则总是率先盛上一碗稀饭,他们轻轻吹去稀饭表面升腾的热气,动作轻柔而熟练,随后小心翼翼地抿上一口。那温暖的稀饭顺着喉咙缓缓滑下,仿佛化作一股暖流,给在田间辛苦劳作了一天的身体注入了丝丝力量。
紧接着,大人们伸出粗糙且布满老茧的手,将小米饭盛到碗里,再配上自家菜园里采摘的野菜,或是应季的时令蔬菜。这些蔬菜,虽无山珍海味那般珍贵,可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年代,却也是餐桌上难得的美味佳肴。孩子们则用稚嫩的小手紧紧握住碗,大口大口地吃着,每一口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纯真而满足的笑容,那笑容仿佛能驱散生活中的所有阴霾。
吃饭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互相交流着一天的见闻。田间劳作时看到的新奇事儿、邻里之间发生的家长里短,都成了饭桌上的谈资。欢声笑语和亲切的话语声在这四合头院里不断回荡,尽管日子过得清苦,可这一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与快乐,却无比珍贵,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李家庄,宛如一颗被大自然精心呵护的明珠,稳稳地镶嵌在王屋山的怀抱之中。这是一个地道的王屋小山村,四周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流淌而过。清晨,袅袅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升起,宛如轻纱,给整个村庄蒙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山间鸟语声声,婉转悠扬,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曲美妙的自然乐章;漫山遍野的花朵竞相绽放,五彩斑斓,馥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之如痴如醉。
李贺出生后的幼年时光,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由于家中经济拮据,吃的东西简单又粗糙,母亲的奶水自然也不够充足,清汤寡水,营养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李贺从小就长得面黄肌瘦,小胳膊小腿细细的,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那时候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在李贺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成为他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到了李贺上学的年纪。
入学的那一天,母亲特意用粗布为李贺缝制了一个小书包。那粗布质地粗糙,却饱含着母亲深深的爱意。母亲还往书包里装了一个菜团子,那是用野菜和着少许面粉做成的,虽然简单,却是当时家中能为李贺准备的最好的干粮。就这样,母亲叮嘱着李贺,让他跟着哥哥姐姐们一同前往山脚下的走马站小学去上学。
小学坐落在生产队一个约莫有足球场大小的打麦场上。学校仅有五间土房,极为简陋。其中一间被用作老师的住室、办公室兼厨房,其余四间则充当孩子们学习的教室。教室的门直接对着外面开,五个年级的学生就挤在这四间教室里上大课。这五间土房坐北朝南,东边和西边的土墙上,分别镶嵌着两块用水泥抹成、再涂上墨汁的长方形黑板。卫老师上课用的是一根细长的竹竿做成的教鞭,那教鞭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随着讲课的节奏在空中挥舞,成为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每天前半晌,卫老师在东边黑板给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课,后半晌则为高年级的学生授课,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复式班教学模式,就这样在这个小小的山村小学开启了。
卫老师三十出头,身形略显清瘦。他有个习惯,一根竹根做成的烟斗总是不离嘴。长期抽烟使得他的牙齿发黄,在窗棂透进来的灿烂阳光照耀下,那发黄的牙齿显得格外刺眼。卫老师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在李贺上学的第四天,就发生了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堂弟旦上课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卫老师见此,立刻施展他的“长臂惩戒”,迅速伸出手中的细竹教鞭,轻轻敲了一下旦的光头。这一下,力度虽然不大,可旦的头上瞬间就鼓起了一个疙瘩,那疙瘩与卫老师发黄的牙齿,在那一刻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也让年幼的李贺深刻记住了卫老师的严格。
小学的学习生活,对于李贺来说,宛如一段被珍藏在时光宝盒里的美好记忆,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温馨。
每天清晨,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如同美妙的音符,在教室里回荡。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仿佛能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同学们咿咿呀呀的读书声,稚嫩而整齐,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热情。课间休息时,教室里瞬间沸腾起来,孩子们欢呼雀跃,嬉笑打闹,有的在教室里追逐玩耍,有的则在教室外的空地上做着各种小游戏,欢笑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放学路上,更是李贺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之一。他和小伙伴们结伴而行,沿着蜿蜒的小路往家走。一路上,鸟语花香相伴,路边的野花肆意绽放,五彩斑斓,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们招手。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歌声清脆悦耳,仿佛在为他们的放学时光增添一份别样的欢乐。田间地头,劳作的父母们看到孩子们放学归来,会停下手中的农活,扯着嗓子悠长地呼唤着自家孩子的名字,那充满爱意的呼唤声,在田野间回荡,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牵挂。
回到家中,爷爷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整洁的白衬衣,身影在院子里飘逸。爷爷总是面带微笑,给李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生动的讲述,仿佛能将李贺带入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奶奶则在厨房忙碌着,她总能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的食物,尤其是那用南瓜花点缀的汤面条,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每一口面条,都饱含着奶奶的爱,成为了李贺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佳肴。
教室前面的打麦场,更是热闹非凡的欢乐场所。这里,有孩子们上体育课时的喧闹声。大家在操场上尽情奔跑、嬉戏,跳绳、踢毽子、丢沙包,各种游戏玩得不亦乐乎。体育课上,老师还会教大家一些简单的体育技能,孩子们认真学习,努力练习,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村里民兵训练时,打麦场又成了一片紧张而刺激的战场。民兵们整齐的队列、响亮的口号,以及训练时的各种动作,都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核桃树下,时常能看到孩子们斗鸡的场景。两个孩子单脚站立,互相用膝盖碰撞,嘴里还喊着加油的口号,那激烈的对抗,充满了童趣。还有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下五子棋,大家眉头紧锁,认真思考着每一步棋的走法,小小的棋盘上,仿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智力较量。这些有趣的场景,如同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深深烙印在李贺的少年生活中,成为他成长道路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李贺上小学二年级春天的一个中午10点钟左右,打麦场上又发生了一件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事情。只见民兵连长和另外一个民兵,神色严肃地提着冲锋枪,手里还拿着子弹。他们来到教室旁,将枪架在掉了一根撑的窗棂之间,枪托稳稳地抵在肩上。另一个民兵熟练地压上子弹,然后眯起眼睛,仔细瞄准对面的靶场,随后果断地扣动扳机。只听“乒”的一声,清脆响亮的枪声瞬间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子弹如脱缰的野马,嗖嗖嗖地出膛,朝着对面飞驰而去。
教室里的全班同学听到枪声,先是一阵惊愕,随后不顾老师还在上课,一窝蜂地都跑到教室外边,个个伸长脖子,眼睛睁得大大的,想要看个清楚。只见对面验靶的民兵迅速将小红旗用力一甩,看到这个信号,孩子们又是一阵欢呼雀跃。原来,这次打靶行动圆满成功,那清脆的枪声、飞驰的子弹,以及最后的胜利欢呼,都成为了孩子们童年记忆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让他们对这个小小的山村生活,又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热爱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