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山河流域这片广袤且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生活着平凡却故事满溢的李家,李贺便是家族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的成长,与家族的兴衰荣辱紧紧相连。
李贺的父亲姊妹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大伯父、三姑,还有大姑。往上一辈,李贺的爷爷在兄弟中排行老三。爷子辈原本有弟兄五个,可命运弄人,老大和老五早早离世,老二毕业于开封师院,本有着大好前程,却不幸在抗日战争中牺牲。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在每一寸土地上。老二身材挺拔,面容清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中透着知识分子的坚毅与果敢。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用自己的知识和勇气,为保卫祖国而战。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只留下家人无尽的悲痛和思念。如今,老爷子辈就只剩下老三,也就是李贺的爷爷,和老四。
四爷育有小叔和两个姑姑,分别是四姑和小姑。放羊爷一生无子,抱养了一个姑娘,便是大姑小乱;二爷同样没有子嗣,收养的姑娘是二姑小雪。大姑小乱跟着三爷,也就是李贺的爷爷生活;二姑小雪则跟着四爷。
大姑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二爷在救火时不幸离世的那天,天空仿佛也在为他默哀,阴沉沉地压着。熊熊大火吞噬着房屋,滚滚浓烟直冲天际。二爷身形矫健,平时总是一副热心肠,邻里有难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可那天,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试图抢救被困的乡亲,却再也没能出来。两个后奶奶在二爷离世后,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相继改嫁,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大姑,由爷爷抚养长大。
十六岁的大姑,身形瘦弱,脸庞清瘦,一双大眼睛里透着质朴与纯真,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那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桃园姓翟家的大姑父前来提亲。大姑父小名叫翟恩,大名叫翟旺杰,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他身材高大壮实,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额头的皱纹如沟壑般深邃,粗糙的大手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麻衣,裤脚高高挽起,露出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小腿,脚上的布鞋沾满了泥土。他站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有些局促地搓着手,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眼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当时,正值国家大办钢铁,生活极为困难。村子里到处都是土高炉,浓烟滚滚,人们日夜忙碌,为了实现国家的钢铁梦而努力。大姑出嫁时,婚事一切从简。出嫁前一天,奶奶和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仔细地整理着陪嫁的物品。那套铺盖,是奶奶用积攒了许久的布料,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每一针都饱含着对大姑的爱与牵挂;那套农具,虽然简陋,但也是家中能拿出的最好物件。
出嫁那天,天空纷纷扬扬地飘着大雪,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送亲的队伍在雪地里艰难前行,大姑穿着一身朴素的嫁衣,头上蒙着一块红布,身形在寒风中显得更加单薄,微微颤抖着。她从小屋走到院里,再到大门,脚步匆匆。突然,“哐当”一声,她不小心踢翻了院子里的油锅。滚烫的油洒在雪地上,发出“滋滋”的声响,冒出一阵青烟。周围的人都愣住了,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在农村,这被称作“出门跳油锅”,是极为不吉利的忌讳,也似乎预示着大姑此后的艰辛人生。
二姑嫁去的安沟李家是个大户人家 。二姑身形圆润,面容白皙,一双丹凤眼顾盼生辉,笑起来脸颊上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她嫁过去的那天,婆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地来到二姑家。二姑身着华丽的嫁衣,头戴凤冠霞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与新郎拜堂成亲,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走进了新的生活。二姑嫁过去后,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有这样安稳的生活,也算是一种幸运。
三姑性格开朗,笑声爽朗,总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她身形高挑,体态轻盈,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瓜子脸,高挺的鼻梁下是一张总是上扬的嘴角。她出嫁时,娘家的人都来为她送行,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三姑坐在花轿里,透过轿帘的缝隙,看着熟悉的家乡渐渐远去,心中既有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有对家人的不舍。她与婆家相处融洽,时常回娘家走动,给这个家族带来不少欢声笑语。她的婚姻,也为家族与邻村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四姑的婆家在母亲的娘家麻园村,姓张。四姑身形小巧,鹅蛋脸,皮肤细腻,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灵动的眼睛。她心灵手巧,在婆家操持家务,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她与娘家人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每逢节日,两家人总会相聚一堂。节日那天,院子里摆上了丰盛的饭菜,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共享天伦之乐。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大人们则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家族中,大伯在乡里当干部,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仕途上稳步前行。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庞圆润,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戴着一副金边眼镜,眼神中透着睿智与自信。他总是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笔挺的衣领衬托出他的干练。他为家族赢得了不少声誉,每当他回到村子里,乡亲们都会热情地与他打招呼,眼中充满了敬佩。大哥在林镇当林业员,每日与山林为伴,守护着那片绿色的家园。他身材高大魁梧,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浓眉大眼,眼神中透着质朴与坚毅。他穿着一身绿色的工作服,背着一把斧头,穿梭在山林之间。他熟悉每一棵树木的生长习性,用心呵护着这片山林,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父亲在学校教书,用知识的火种,点亮学生们的未来。他身形清瘦,面容和蔼,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中透着温和与慈爱。他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声音洪亮地讲解着知识。他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着学生,也为家族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小叔则在家务农,他身材敦实,脸庞粗糙,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头发有些凌乱,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指甲缝里总是带着泥土。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走向田间。他用汗水浇灌着希望,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李家庄老李家三个男丁,就有三个在外干事,这在当时的李家庄,可谓是声名远扬,堪称书香门第。再加上三姑父在乡里招待所当所长,家族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家中有人在外干事,在做人做事上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备受他人尊重。
大伯作为家里的老大,也是老李家的掌门人,与父亲相差一轮,也就是十二岁,而父亲和大哥同岁。奶奶在生父亲的时候,年事已高,算是老来得子。养育父亲时,奶水不足,父亲和大哥便吃着大娘的奶长大。大娘身形微胖,面容慈祥,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满脸的褶子里都藏着温柔。这份恩情,父亲一直铭记于心,私下里常常称呼大娘为“嫂娘”,言语间满是敬重与感激。每当父亲提到嫂娘,眼中都会流露出温柔的神色,回忆起小时候在嫂娘身边的点点滴滴,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
在铁山河流域,李家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典型的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努力前行,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共同谱写着李家的家族传奇,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