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焦急等待的五天,对林轩和陈家俊来说,每一分钟都如同煎熬。他们几乎是吃住都在台积电的客户工程师办公室或者附近的咖啡馆,随时准备接入电话会议,分析传来的每一份数据。
而在香港的芯启科技办公室,气氛同样凝重。顾维钧团队不眠不休地调试着“特供版”固件,试图在不牺牲核心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榨功耗。黄耀龙则硬着头皮,每天与远大电子的罗经理进行“拉锯战”,用尽各种借口和承诺拖延时间,办公室里的烟味和咖啡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烈。
第五天下午,陈家俊的手机响了。是台积电良率部门的工程师打来的。
“陈先生,试验批次的初步wafer Sort(晶圆测试)结果出来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陈家俊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结果怎么样?” 他下意识地打开了免提,林轩也凑了过来,屏住了呼吸。
“我们尝试了你们建议的几组doE参数,其中有两组数据显示出明显的改善!”工程师语速很快地报出一连串数据,“特别是针对Imd cmp和接触孔刻蚀进行优化的那一组,良率……达到了83%!”
“83%!” 陈家俊失声叫了出来,激动地差点跳起来。林轩也重重地舒了一口气,紧握的拳头松开了,手心全是汗。
虽然距离业界顶尖的90%以上还有差距,但从不到70%提升到83%,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意味着成本大幅下降,更意味着他们有了向远大电子交代的资本!
“太好了!太好了!” 林轩接过电话,对着话筒连声道谢,“非常感谢你们的努力!王经理和各位工程师的帮助,我们铭记在心!”
挂了电话,林轩和陈家俊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激动和如释重负。
“林生,我们成功了!” 陈家俊兴奋地说。
“只是阶段性的成功。” 林轩迅速冷静下来,“83%的良率,基本达到了可以接受的量产水平。但这只是试验批次,还需要验证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且,这批货最快也要几天后才能完成封装测试,运到香港。时间依然很紧。”
他立刻拨通了黄耀龙的电话:“老黄,好消息!台积电那边良率有突破了,最新试验批次达到了83%!你马上联系远大,告诉他们这个进展,就说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下一批到货的芯片质量将会有显着提升!稳住他们,给我们争取最后几天时间!”
“真的吗?83%?太好了!” 黄耀龙的声音也充满了惊喜和解脱,“我马上去沟通!林生,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处理完这边收尾的工作就尽快回去。让老顾那边也加把劲,把优化固件准备好,等芯片一到,立刻进行Final test(最终测试)和烧录。”
结束通话,林轩看着窗外新竹科学园区内穿梭的车流,心中感慨万千。这次良率爬坡的成功,固然有台积电配合的原因,但更关键的是他利用前世的经验,精准地指出了工艺改进的方向,大大缩短了试错的时间。这就是重生的优势,也是芯启科技未来能够立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然而,他也很清楚,仅仅依靠这种“先知先觉”是远远不够的。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制造工艺的挑战层出不穷。芯启科技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尤其是在设计方法学和EdA工具上。
“家俊,这次的事情也提醒我们,我们不能过度依赖代工厂的良率提升能力。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dFm,可制造性设计)和design for Yield(dFY,可良率设计)。这些都需要更强大的EdA工具来支持。” 林轩若有所思地说道。
陈家俊点点头:“是啊,林生。如果我们的仿真工具能更早地预测到这些潜在的工艺风险,我们就能在设计阶段规避掉很多问题。”
林轩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没错。所以,我们的EdA项目,必须加快进度了。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护城河。”
新竹的夕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两人身上,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技术攻关暂时画上了一个逗号。虽然远大电子的最终交付危机尚未完全解除,但良率爬坡的成功,无疑为芯启科技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林轩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