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香江的空气开始变得湿热,如同启明芯此刻所面临的局面——机遇与挑战交织,希望与压力并存。
在黄耀龙近乎“魔鬼式”的督促和启明芯驻厂工程师团队的全力支持下,深圳宝安区那两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代工厂,爆发出了令整个珠三角电子加工业都为之侧目的“启明芯速度”。
经过三个多月的极限爬坡,两条专门为“启明pioneer”打造的生产线,终于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里程碑——合计月产能突破了三万台!这个数字,在当时对于一款结构相对复杂、元器件来自全球、且质量要求严苛的消费电子产品来说,几乎是一个奇迹。
黄耀龙站在b工厂那条灯火通明、略显嘈杂的Smt生产线旁,看着传送带上快速流过的一片片墨绿色的pcb板,以及机械臂精准而高速地将各种微小的元器件贴装上去,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无数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浇灌。
代价,是沉重的。
人的极限与管理的粗放:
为了追赶产能,工人们几乎是连轴转,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人累倒在生产线上。虽然计件工资和高额奖金刺激着他们的神经,但长期疲劳带来的注意力下降和操作失误,却是无法避免的。产品的直通率(First pass Yield)始终在一个不太理想的水平徘徊,需要大量的返工和维修,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和管理难度。
工厂的管理层大多是草莽出身,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管理经验。他们更擅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压榨工人的劳动力,但在流程优化、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黄耀龙和驻厂工程师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推行更科学的管理方法,过程充满了摩擦和冲突。
质量的隐忧与“b级品”的无奈:
尽管林轩三令五申“质量是生命线”,但在极限的生产压力下,一些非核心的质量问题还是难以完全杜绝。比如,部分批次的铝合金外壳出现了细微的划痕或氧化斑点;部分机器的“灵动滚轮”阻尼感存在个体差异;甚至有用户反馈收到的新机包装盒有破损。
为了不影响核心产品的出货速度和品牌形象,黄耀龙不得不按照之前的预案,建立了“b级品”处理流程。将那些功能完好、但外观存在微小瑕疵的产品筛选出来,通过特定的渠道(比如员工内购、或者与一些对价格极其敏感的非主流市场渠道商合作)进行折价销售。这虽然减少了直接的报废损失,但也增加了库存管理和渠道管理的复杂度,并且对品牌形象也存在潜在的伤害。
代工厂之间的“宫斗”:
随着启明芯订单量的持续增长,两家代工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和“不择手段”。A厂偷偷高薪挖走了b厂几名技术骨干,b厂则在启明芯分配新测试设备时向黄耀龙“告状”,指责A厂藏匿关键物料。甚至还出现了互相诋毁对方产品质量、试图抢夺更多订单份额的情况。
黄耀龙被搞得焦头烂额,他既要安抚两边老板的情绪,又要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还要维护启明芯的利益。他甚至不得不请出一些在深圳当地颇有能量的“中间人”来调解矛盾。他深刻体会到,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但也缺乏规则的土地上做生意,远比在香港要复杂得多。
成本的“黑洞”与财务的警报:
高速运转的生产线,如同一个吞噬成本的黑洞。加班费、高损耗率、返工成本、b级品折价、管理协调费用……各种计划外支出不断累积。赵晴鸢的财务团队对深圳生产成本进行了精密的审计后,得出的数字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实际的单台制造成本,比最初预估的要高出近15%!
“林总,各位,”在一次财务会议上,赵晴鸢的表情异常严肃,“深圳的产能奇迹,是以极高的隐性成本为代价换来的。如果我们不能尽快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良率、降低损耗,这种高成本的模式将严重侵蚀我们的利润空间,甚至可能拖累整个公司的现金流!”
她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加强对代工厂的成本审计和绩效考核、引入更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人才、优化物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甚至……开始认真评估自建工厂的可能性。
建立“防火墙”——启明芯品控中心:
面对深圳生产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林轩和赵晴鸢更加坚定了建立自有品控体系的决心。他们迅速拍板,在靠近两家代工厂的区域,租赁了一个独立的仓库,并从香港和内地招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质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组建了“启明芯深圳质量保证中心”。
这个中心配备了全套的最终产品测试设备(部分是从香港实验室调拨过去的),负责对所有代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品,进行独立、严格的最终抽检甚至全检。只有通过了启明芯自己qc盖章的产品,才能被允许出货。
这个举措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却像一道“防火墙”,有效地将代工厂的质量波动风险隔离在最终用户之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启明芯品牌的声誉。这也向代工厂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启明芯对质量的要求是绝不妥协的。
经过了数月的挣扎、混乱和调整,到1997年春夏之交,启明芯的深圳制造基地总算是步入了相对稳定和有序的轨道。产能稳定在每月三到四万台,产品质量在自有qc中心的把控下也得到了保障。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代价,但也为启明芯积累了宝贵的、在中国大陆进行大规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经验。黄耀龙这位老将,也在烈火的锤炼中,成长为了一名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熟悉两地运作模式的运营干将。
林轩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随着产品线的扩张和出货量的指数级增长,制造和供应链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但他相信,凭借着“香港大脑+全球资源+深圳速度”这个独特的模式,以及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启明芯一定能够克服这些挑战,为未来的“帝国”打下最坚实的制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