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明芯的Ipo筹备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另一条战线上,决定着公司技术未来的核心硬件——“天枢一号”Soc芯片的设计,也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最为紧张的“最后一公里”:tape-out(流片)前的最终验证与打磨。
深圳研发中心,Soc设计与验证部门灯火通明,气氛肃穆得如同大战前的指挥部。
墙壁上的倒计时牌,清晰地显示着距离预定的GdSII(芯片物理版图数据)文件提交给晶圆厂(初定为台积电最先进的65nm工艺线)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不到三周的时间。
“天枢一号”,这颗承载着启明芯智能手机梦想、并被寄予厚望要为“北辰”oS提供完美“座驾”的旗舰级Soc,其设计的复杂度达到了启明芯历史之最。
它不仅仅集成了高性能的多核“苍穹”cpU、大幅升级版的“灵猴”GpU、强大的“天工”dSp集群和支持hSpA(3.5G)网络的先进基带,更包含了专门为“北辰”oS优化的内存管理单元、高速总线接口、硬件安全模块、以及极其精密的电源管理网络……其晶体管数量预计将达到惊人的数亿级别!
在如此先进、也极其昂贵的65nm工艺节点上,设计如此复杂的芯片,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导致首次流片的失败。而一次流片的费用,包括光罩制作、晶圆制造、初步封装测试等,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如果需要多次修改光罩进行迭代,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这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是时间的损失!对于需要抢占市场先机的“北辰”计划而言,时间,甚至比金钱更宝贵!
因此,tape-out前的最终验证,成为了整个硬件团队此刻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陈家俊亲自坐镇指挥,将最有经验的架构师、逻辑设计师、电路设计师、以及验证工程师,都集中投入到了这场最后的“会战”之中。
他们使用的武器,正是启明芯引以为傲的“盘古”和“女娲”EdA平台,以及在其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整套先进的、自动化的Sign-off(签核)验证流程。
逻辑功能的“地毯式”轰炸:
数千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的仿真集群正在全速运转。工程师们利用“盘古”平台提供的、支持软硬件协同仿真的环境,运行着海量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不仅包括了针对各个功能模块(cpU、GpU、dSp、基带、外设接口等)的单元测试,更包含了大量模拟真实应用场景的系统级集成测试,甚至还运行着早期版本的“北辰”oS内核和驱动程序!目标是尽可能地覆盖所有可能的逻辑功能组合和边界条件,将隐藏最深的逻辑bug都“炸”出来。
时序收敛的“极限冲刺”:
在65nm这样的先进工艺下,时序成为了设计的最大挑战之一。芯片内部的信号传输延迟变得极其微小,任何一点额外的延迟都可能导致时序违规,从而影响芯片的最高工作频率和稳定性。负责物理设计的后端团队,在张伟的带领下,正利用“盘古”的静态时序分析(StA)引擎和布局布线(p&R)优化工具,对设计中数百万条关键路径进行着最后一轮的“极限冲刺”优化。他们如同在显微镜下雕刻艺术品般,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逻辑门的驱动强度、连线的长度和宽度、缓冲器的插入位置……力求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榨干每一皮秒的时序裕量。
功耗控制的“精打细算”:
低功耗是“天枢”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模拟与电源管理团队(老王和顾工指导)正利用“盘古”的功耗分析工具,对芯片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动态功耗和静态漏电功耗进行着最终的精确评估。他们需要确保芯片的总功耗控制在预算之内,并且没有任何模块存在异常的“功耗热点”。同时,他们还在反复验证各种低功耗模式(如clock Gating, power Gating, dVFS)切换时的逻辑正确性和唤醒时间。
物理验证的“像素级”审查:
当所有的逻辑设计、时序和功耗都优化到位后,最终生成的物理版图数据,还需要通过“盘古”平台提供的物理验证工具链,进行最后一轮、也是最繁琐的“像素级”审查。dRc(设计规则检查)确保版图符合代工厂(tSmc 65nm)提出的数千条复杂几何规则;LVS(版图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确保物理版图与最初的电路设计完全一致;ERc(电气规则检查)则检查是否存在潜在的电气连接错误……任何一个微小的物理缺陷,都可能导致最终生产出来的芯片无法工作。
整个验证过程,紧张、枯燥、且压力巨大。工程师们几乎是三班倒,24小时连轴转。实验室里弥漫着咖啡和能量饮料的味道,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高度专注的光芒。
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每一个操作,每一次确认,都关系着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关系着公司未来几年的命运。
林轩也常常在深夜来到这里,和工程师们一起查看验证报告,讨论技术细节。他虽然不能亲自去修复每一个bug,但他总能凭借其敏锐的技术直觉,在关键时刻给出重要的提示。
比如,当StA报告显示某条关键路径的时序非常紧张,后端工程师尝试了各种优化手段都收效甚微时,林轩在仔细研究了相关逻辑后,可能会建议:“试试看能不能在上一级的逻辑综合阶段,让‘女娲’引擎选择一种面积稍大但驱动能力更强的单元库?或者,能否在软件层面调整一下这个模块的调用时序,避开最坏情况下的竞争?”
又比如,当功耗分析显示某个模块的静态漏电偏高时,他可能会提示模拟团队:“检查一下这个模块的衬底偏置电压设置是否最优?或者能否在版图层面增加一些特殊的漏电抑制结构?”
他的每一次“点拨”,往往都能帮助团队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时间一分一秒地逼近最后的期限。
终于,在距离tape-out deadline只剩下最后48小时的时候,所有的Sign-off验证流程全部顺利通过!
屏幕上,代表着dRc clean, LVS clean, ERc clean, timing met, power optimized 的绿色标记,如同最美的勋章,宣告着“天枢一号”Soc的硬件设计,已经达到了可以交付流片的最终状态!
“通过了!全部通过了!”当验证负责人敲下最后一个确认指令,看到屏幕上弹出的“Sign-off pleted Successfully”信息时,整个部门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无数次的技术攻关,无数轮的仿真与验证……所有的汗水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凝聚成了最终的成果!
陈家俊激动地与身边的张伟、老王等人用力击掌,眼中甚至泛起了泪光!
林轩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仅仅是硬件设计环节的结束,真正的考验还在于几个月后硅片的返回测试。但是,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如此复杂芯片的设计定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这充分证明了启明芯硬件团队世界一流的设计能力,也再次验证了自研EdA平台的强大威力!
“天枢一号”,这颗承载着启明芯智能手机梦想和“北辰”未来的“心脏”,在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最后打磨之后,终于呼之欲出!
它的第一次“呼吸”,即将在几个月后,从遥远的晶圆厂传来。而那,将是决定启明芯能否真正开启一个新纪元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