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赵基一脸迷茫地看着四周,他刚才还在宫里玩得挺开心的,突然就被叫了出来,还没搞清状况。
“难道又是哪个公主要结婚了吗?”赵基心想,“有必要让朕亲自出来迎接吗?”
听到赵基的话,谢太后的额头直冒黑线。
当初布置的时候,她已经跟皇帝解释过了,没想到皇帝现在还要问一遍,这让谢太后觉得头疼。
“皇上!老身早就说过,这是黑云都出战蒙古大军。”
“现在大胜而归,我们当然得出来迎接。”
赵椹最近一直在宫里尽情玩耍,有点迷迷糊糊的。
自从跟朱雄英签了协议,他就特别放心,觉得万事无忧了。既然大明这么强大,蒙古大军应该也能轻松解决。
以前他在后宫玩耍时还有点顾虑,但现在这些事都有人负责,赵椹也就彻底放松了。
这段话里描述了一些宫廷里的复杂关系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赵祺对太后提到的关于军队的事情表示怀疑,认为现有的力量难以对抗蒙古大军。
太后则在心里不满皇帝的表现,并且希望尽快换掉皇帝。同时,太后也对自己的计划感到担忧,尤其是担心黑云都外出后可能发生的变故。当皇帝提出质疑时,太后对此感到不悦。整段文字充满了紧张气氛和权力斗争的气息。
前两天高将军那边传来个好消息,说是事情办得挺顺利的,很快就要凯旋回朝了。这也就意味着,黑云军已经把大明军从蒙古人手里救出来了,现在正往家赶呢,整个行动也很成功。
太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不过她没想到的是,皇帝竟然表现得如此不识相。但这也无所谓啦,毕竟任务完成了。等黑云军回来后,就可以好好给皇帝一个教训了。
谢太后原本还挺开心的,但听皇帝这么说话,越想越恼火。她捋了捋袖子,冷声说道:
“哎呀!皇帝您可真是厉害!咱们这区区五千黑云军怎么可能打得过蒙古人的铁骑呢!”
“依我看,咱们的黑云军恐怕已经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了吧!”
“完了完了,皇帝!我们现在怎么办!要不要赶紧跑路?快收拾东西,咱们快逃吧!”
旁边的赵祺听到太后的话,都有点懵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蒙古军真打过来了?刚才明明还庆祝大胜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赵基内心挣扎得很厉害:
“不能就这么跑了!我是皇帝,更应该带头冲锋陷阵。”
“现在大臣们都还没撤,我要是独自逃走,脸面往哪搁!”
“再说,黑云军全是骑兵,就算遇到蒙古大军,也不至于一下子就被团灭吧!而且黑云军战斗力很强的,打完仗至少还能活个两三百人吧!要不咱们等败军回来一起撤退?不然下面的将领会觉得我不够仁义。”
太后看着赵基认真劲,差点笑出来。他难道看不出自己刚才是在说反话吗?
还要以身作则呢!还要等黑云军败兵回来,难道皇帝盼着大宋军队失败不成?
要不是太后知道黑云军确实胜利了,早就被气死了。
临安城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这些年,大宋一直在跟蒙古军打仗,虽然蒙古大军始终没能威胁到临安城。
不过,临安城的气氛一直都很紧张。每年的节日庆典虽然还有,但规模都不算太大。
今日这临安城的城门口,与往日大不一样。青砖的颜色早已看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红色绸缎。城门上挂满了红绸,城门前还搭起好几座戏台。
皇宫特意安排了戏班子,就在不远处候着,只等仪式开始,便能即刻开唱。
寻常百姓也都换上了红色衣裳,手里拿着鲜花,站在城门两侧。远远望去,就像一道红色长河,又像一座红色的大山。城内大街小巷都挂起了红灯笼,比过年还要热闹。
这些人也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只是按吩咐行事罢了。这次的庆典不用他们掏钱,连穿的红衣服和街上的红绸缎都是官府准备好的。对他们来说,能白得一件新衣已经很高兴了。
他们不懂朝政,对外界的事也没兴趣,只关心眼前能拿到的好处。如今宫里派了许多人来教他们排练,听说禁军在外头打了胜仗,把蒙古兵都打跑了。有人还说,大宋可能就要振兴了。
听闻此言,百姓们心里都很欢喜。不过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只是被邻居拉来凑热闹。知道的人就兴奋地跟旁人分享,眉飞色舞地说个不停。
\"你们听说没?黑云骑现在在长江边打了大胜仗!真是太厉害了!\"
\"这话还有必要说吗?谁不知道!我觉得你是最后一个听说的。不过我早就看出,黑云骑这么强,肯定能扭转乾坤。\"
\"没错!我还听说,当年辽国入侵时,黑云骑三千人就敢硬扛对方十万大军呢!\"
这事确实不对劲!辽国跟蒙古大军可不一样,您瞧瞧,如今辽国没了,可咱们大宋还在这撑着呢。依我看,这辽国比咱们大宋差远了,就算黑云都以前赢过辽国的军队,我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说得再多也白搭,现在咱们的黑云都禁军不是已经把蒙古大军给击退了吗?这就是铁的事实!我觉得现在的黑云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变化太大了。
其实大家都明白,如今的大宋处境很艰难,黑云都作为朝廷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的信念肯定特别强。俗话说得好,哀兵必胜,他们这么坚定的信念,战斗力肯定超强。
可我还是有点怀疑,毕竟黑云都才5000人呢。就算信念再坚定,配合再默契,我觉得他们还是没法打赢蒙古的军队。
我听说长江边上好像有20万蒙古大军呢!咱们这5000人的黑云都,真能对抗那么强大的蒙古军吗?我觉得不可能。当年10万蒙古骑兵就把咱们打得够呛,现在这么多蒙古军,我觉得咱们大宋的黑云都完全没有胜算。
哎,这位兄弟,你听到的消息不对。其实蒙古军就10多万点,而且不在长江边,而在清戈江附近。我家那边有亲戚刚从那里逃难到临安来的,亲耳听到了真实情况。
真的吗?如果蒙古军真在那边,那咱们这次的胜利又怎么解释呢?
对,我也觉得,既然朝廷搞了庆祝活动,那就不会有假。
我说嘛,这次的胜利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这些年大宋打了太多仗了,前后持续几十年,有时候传来捷报,有时候传来噩耗。
之前去年也有过不少战斗记录。
虽然朝廷时不时说打败了蒙古军,但最后咱们的地盘越来越小,蒙古大军却一步步逼近临安。
从那以后,老百姓就明白了,朝廷的话不能全信。可能是稍微占点便宜就被吹嘘成什么大胜仗了。
朝廷正在搞庆祝活动,底下老百姓心里都有疑问。临安城里的百姓对国家形势也不太明白,好多传闻都被官府压下去了,他们知道的事特别少。
唯一能看见的就是城里黑云都的数量。最近几天,几千黑云都离开临安,大家都挺紧张,感觉要出大事似的。
后来才听说他们在长江那边打了胜仗,但大家都不太信。以前那么多精锐部队在蒙古军面前都没辙,现在这五千黑云都真能行?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既然朝廷开始庆祝了,这事应该是真的。可大家还是想不通,到底怎么做到的?
一些聪明点的人就开始猜了:“你们是不是忘了前阵子进来的那几万大军?听说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穿红盔甲,像天兵天将一样,战斗力肯定很强,有他们在,打败蒙古军不是问题。”
“没错!现在大宋可不止自己了,那些军队听说是从大明世界来的,总数据说十几万,装备也好,这么强的队伍,战斗力肯定不一般。”
“可这跟我们打赢有什么关系?咱们自己的军队就剩五六千人吧?这点兵力在蒙古大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连参战都不够格。”
“对呀,要是真在长江边上跟蒙古军大战并获胜的话,那肯定也是大明军的功劳。咱们的黑云都才五千人,顶多也就是打个酱油而已。”
“你们这些人光会说嘴,怎么总爱打击自己的士气呢?咱们大宋的黑云军难道就不能做出这么厉害的事吗?开国太祖当年才几千人起家,如今不也建立了这么大个大宋?谁能说这五千黑云军做不到?”
“我觉得吧,在咱们大宋地界儿上,咱们的将军对那一带熟悉得很,打仗肯定顺手得多。可大明的那些兵一进咱们的地盘就懵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弄。”
“说得没错。那些从另一个世界的军队,估计连蒙古大军什么样都不知道,跟盟友打仗时肯定吃亏。要是咱们将军能好好用计策,说不定真能占大便宜。”
“你是不是认真的?我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咱们大宋的黑云军是不是真靠大明来的十万中央军打败了蒙古十几万精兵?”
“确实有可能!乖乖,五千人就能打退十多万蒙古兵,这事历史上怕是没发生过。要不是运气好,哪能有这样的结果。”
“我就说嘛,这种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城里的人讨论完后总算明白,黑云军在外头打了大胜仗。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
虽然朝廷封锁消息,但多数百姓也知道形势不好。他们不跑是因为实在没条件跑。离开临安城,他们可能就得饿死。
对他们来说,临安就是家,除了做买卖什么也不会干。不到最后关头,谁都不愿走。可留在这里,他们心里还是挺害怕的,每天都提心吊胆。
甚至有人主动去拜菩萨,求大宋打仗顺利。毕竟临安的安全关系到他们的命。
忽然听说黑云军在清戈江那边大胜,底下的人高兴得快哭出来了。
几十年来,咱们大宋好像就没打赢过什么像样的仗。我记得很清楚,大宋的军队总是输,总是丢地盘。
这些在临安守城的黑云军,平时基本没出去打过仗,也没机会在外头打仗。
大家对黑云军到底有多强,其实都没什么直观认识。之前关于他们实力怎么样,议论可不少,有的说厉害,有的说不行。
最后大家也就当个茶余闲聊的事,没人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