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咱们大明的中央军,应该没这种本事吧!”
常茂的话让陆秀夫满脸通红。
他刚才说得漏洞百出。他们本就带着三百禁军跟在中央军后面。如今抛弃山顶的三百禁军,与山脚下的五千黑云军汇合。
他们清楚,一旦开战,黑云军肯定会被发现。若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最后中央军救了他们,也只会感谢他们,不会多问什么。可现在结果跟当初设想差太多。
突然被朱雄英问起,他们的说辞就乱套了。这场大战后,五千黑云军仅剩三百余人,刚好与山顶禁军人数相当。
若是他们带三百禁军下山倒也能说得过去。但问题是,这三百禁军如何能在十几万蒙古军包围下活下来,根本讲不通。
因此,被常茂一问,陆秀夫顿时哑口无言。难道真要说蒙古大军放他们一马?这话他又说不出口,毕竟亲眼见过中央军的厉害,此刻还要硬撑的话,万一中央军反过来要求比试,岂不更丢脸?
面对中央军,陆秀夫实在不敢保证,生怕再被打脸。既然没法解释清楚,他也只能闭嘴不言了。不过常茂却不打算轻易放过他,又追问起来:
“咦,我好像刚才在蒙古大军里看到了几千名宋朝的黑云军呢。”
“我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正少卿,您觉得会不会是咱们的黑云军偷偷投靠了蒙古人?”
“要是在刚才的炮击中被消灭了,那也是活该!我记得黑云军好像是负责守卫临安的禁卫军吧!”
常茂一脸严肃的样子让陆秀夫有点摸不透。不知道他是认真的,还是故意在讽刺他。
关于黑云都的事,陆秀夫本没多想,只是随口说了句。没想到常茂当真了,嚷嚷着要处置这些所谓的叛徒。这可把陆秀夫给难住了。
黑云都原本是临安仅剩的禁军,现在只剩不到三百人,根本没法交代。可常茂居然在聊天时把阵亡的黑云都战士说成叛徒,陆秀夫实在难以接受。
如果是普通友军,这种话或许还能当成玩笑。但对面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明朝军队,本来就不太适合开玩笑。再加上陆秀夫见识过明朝军队的强大,心里已经发虚了。
当初是他在撒谎,现在根本无法回头。陆秀夫后悔极了,要是当时说实话就好了。他想解释真相,但看到常茂凶狠的眼神,吓得缩起了脖子,话也说不出来。
难道这些战死的将士真的要被定性为叛徒吗?听说常茂还要回来复查,陆秀夫更觉得揪心。既然话说出去了,就必须这么办,朝廷要是知道是他害得黑云都全成叛徒,还不把他千刀万剐?
高君突然开口说愿意把剩下的三百黑云都献给明朝皇帝。
高君这话一出,朱雄英忍不住笑了。这高君倒真是想得美!他把临安最后一支禁军就这么白白糟蹋了,别说带回三百骑兵,就算全军覆没也够呛。
要是带剩下的人回去,铁定挨骂;可若一个都不带,那就完全不同了。只要他和陆秀夫串通一气,随便找个借口就能蒙混过关。毕竟人都没了,谁来作证?
这招虽然毒辣,却也有效。
朱雄英直勾勾地看着高君:“三百黑云都?在我眼里屁用没有。蒙古十三万大军站我面前,撑不过一刻钟,你倒好意思提这事。”
“你以为你那三百人真能跟蒙古大军对抗?”朱雄英冷笑道,“再说,这些黑云都是临安禁军,是大宋皇帝赵基的亲兵,想把他们送人?你还不够格吧!”
高君听完脸色发白。想起刚才黑云都的惨状,他知道回去免不了吃挂落。当年贾似道十四万大军败走焦山,至少没全军覆没。自己这样回去,恐怕只会留下恶名。
思来想去,高君决定封锁消息,关键是让这三百黑云都消失不见。最终,他认定把他们献给大明是最好的出路。只要朱雄英接受,他就成了同谋,自然不会泄露风声。
即便他知道大明瞧不上这点兵力,可此时此刻,他求生欲望极强。可惜事与愿违,朱雄英直接拒绝了。
当朱雄英抬手的一瞬间,高君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已定。他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彻底绝望了。
突然浑身无力,瘫倒在地。常茂看着瘫软的高君,冷笑一声:“难怪你们大宋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这些将领们一个个都不靠谱,要是这种队伍都能保住大宋江山,那真是天理难容了。
还记得当年的焦山大战吗?高将军好像是参加了的吧!
直到现在,我还好奇,高将军是怎么在那么惨烈的战斗里活下来的,又怎么会全身而退回到临安城的。
说到这,李得好停下来了。旁边的陆秀夫却开始想到更多。
他用一种震惊的目光看着高君。
刚才看见高君要把所有手下都交给朱雄英,陆秀夫已经很惊讶了。
一路上相处,陆秀夫一直都很佩服高君。在他眼里,高君是个了不起的将军,从来没怀疑过他。
但这次看到高君的做法,陆秀夫才明白,原来高君是这样的人。
当年焦山之战,很多名将都战死了,高君居然安然无恙回来,会不会他也干过类似的事?
是不是也把手下全都卖给了蒙古人?
陆秀夫以前也很有抱负。
跟着李庭芝时,他认为只要努力提升自己就能报效朝廷。
李庭芝做淮东制置使时提拔他当参议官。
那时边关告急,很多幕僚都跑了,他没走,因为他想建设朝廷。
国家遇到困难,正是出力的好机会,怎么能逃呢!他还提出不少好建议。
那段日子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候,上司信任他,他也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政策带来的变化。
后来他表现出色,被推荐当了司农寺丞。
但进入朝廷后,他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让他很痛苦。
他觉得有利于国家的好政策根本没法推行,因为每条政策都会涉及人事调动,要是好政策,执行的人肯定会升官,这是常理。
可别忘了,那些对头才不希望看到这种变化呢。
一般来说,新政策刚提出来时,总有一堆官员拼命反对。
渐渐地,陆秀夫发现情况越来越糟,心里也凉透了。
几乎每个现成的主意,都没法真正推行下去。
朝里的大臣只关心谁能掌权,至于国家兴衰,他们根本不在乎。
为了活命,陆秀夫也开始学会耍滑头、变通。
为了自己的想法能实现,他不得不讨好贾似道。
久而久之,他也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从前,陆秀夫一直觉得自己堕落得很深。
可今天见到所谓忠臣大将高君的真面目后,
他深受震撼,完全泄了气,连批评的话都不想说了。
自从官职一路攀升后,陆秀夫尝试过各种办法,
但大宋不但没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如今,临安最后的禁卫军也在阴山脚下全军覆没。
大宋朝廷基本已无望了。
也许将来,就是大明与蒙古帝国之争吧!
现在的陆秀夫只觉得身心俱疲,什么都不想做了。
这下,两个负责的大臣全都蔫了。
朱雄英原本还有不少事要做,也不愿他们一直跟着。
再说,这些人也都累坏了。
朱雄英让他们先回临安,他们也没异议,什么都没带就直接回去。
看他俩灰头土脸的模样,朱雄英嘱咐道:
\"经历今日一战,你们应该明白中央军的实力了吧。\"
\"不用几天,建康的危机就能解除。\"
\"麻烦二位回去后好好催促赵基,让他准备好银子。\"
\"要是协议达成时你们手里没银子,后果可能很严重。\"
陆秀夫本还萎靡不振,听了这话,顿时冷汗直冒。
作为朝廷高官,这段时间他清楚地知道朝廷对中央军的态度。
当时中央军一到临安,没停多久就继续赶路了。因此,朝廷对中央军的真实力量并不太了解,全靠猜。朝廷普遍认为中央军没什么实力。
陆秀夫通过高君和太后的话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看出太后并不太想履行这次协议。朝廷那边也觉得就算不给钱,中央军也奈何不了他们。
他们根本不当回事,甚至觉得中央军太笨,只凭口头承诺就出兵,简直是自己找麻烦。
但今天见到中央军的实力后,陆秀夫意识到事情不妙。原来皇帝说的那些话是真的,大明确实有能力轻松灭掉大宋。
现在的中央军正在认真执行协议,也许那份协议真有大威力。即使没有,到时候要是朝廷交不出钱,中央军发怒,后果不堪设想。
陆秀夫虽然不清楚中央军的具体实力,但仅那些从天而降的可怕火炮就让他害怕。成百上千的火炮如果发起攻击,临安城可能瞬间就被夷为平地。想到这些,他背后直冒冷汗。
太后他们现在肯定还洋洋得意,根本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陆秀夫必须立刻警告他们,赶紧把消息传回朝廷。不然大宋的结局会很惨。
想清楚后,陆秀夫马上离开,迅速返回。这场战斗结束后,战场基本清理完毕。所有蒙古中央军都被缴械,排成巨大方阵跟随中央军队伍。
另一支中央军则守在投降的蒙古中央军后面以防意外。
投降的蒙古军脱下的装备堆积如山,占了不少地方。
经过初步统计,常茂向朱雄英报告:“陛下,这次战斗共俘虏蒙古骑兵八千人,步兵九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