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的夏末秋初,徐州大地终于迎来了屯田政策推行后的第一个像样的收获季节。
站在下邳城外的田埂上,望着那一片片虽然算不上金黄遍野(毕竟开垦时间尚短,技术推广也需过程),但至少已经抽穗结实、带来勃勃生机的稻田和麦田,我的心中,总算能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欣慰。
过去这一年多,实在太不容易了!
在刘备主公的鼎力支持和糜竺公的倾力资助下,在我和石秀以及无数屯田官吏、军民的日夜操劳下,顶着来自本土豪强的重重阻力和各种明枪暗箭,徐州的屯田大计,总算是磕磕绊绊地步入了正轨。
军屯那边,虽然士兵们的怨言和偷懒现象依旧存在,但至少基本的口粮已经能够部分自给,大大减轻了州府的财政压力。
民屯那边,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活力。数十万流离失所的百姓被有效安置下来,开垦出了大片的荒地。看着他们脸上重新绽放出的、对生活的希望和感激的笑容,我知道,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然而,这初步的成就,却远远不足以让我高枕无忧。
当丰收的喜悦渐渐平息,当我回到别驾衙署,面对着那些由度支部门(现在由我直接监管,并引入了新式记账法)汇总上来的、最新的财政收支账目时,一股沉重的、近乎冰冷的现实,再次将我拉回了困境之中。
府库,依旧空虚得可怜!
我亲自前往掌管钱粮的府库进行了查验。粮仓里,新收上来的屯田租(主要是实物)虽然堆积了不少,但大多还带着潮气,需要进一步晾晒和处理。
而且,这些粮食,要优先满足军队的日常消耗、官吏的俸禄(也多以实物支付)、以及储备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比如应对可能的灾荒或战争)。
真正能作为财政盈余的部分,少之又少。
而钱库那边,更是惨不忍睹。
里面堆放的,大多还是那些价值不一、流通困难的劣质小钱,以及少量从查抄董卓党羽或地方豪强那里得来的金银(但早已被各项开支消耗得差不多了)。
整个徐州的货币体系,依旧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收入增长缓慢,而开支却如同无底洞般,与日俱增!
军队开支是最大的头: 刘备主公志在匡扶汉室,自然不会满足于偏安一隅。扩充军队,招募新兵,打造兵器,修缮铠甲,战马的购买和草料……哪一项不需要钱粮?特别是为了应对北方曹操日益增长的威胁,加强军备更是刻不容缓!关羽、张飞二位将军,几乎每日都会来向我(或者说向主公,最终还是会转到我这里)请示军费和物资。
城防建设刻不容缓: 徐州地处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下邳、小沛等重要城池的城墙、箭楼、护城河都需要大规模修缮和加固,这同样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屯田本身也需要持续投入: 购买更多的耕牛、改良和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更大规模的水利设施……这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屯田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官吏俸禄与行政开支: 虽然我们极力精简机构,提倡廉洁,但维持一个州府的基本运转,官吏们的俸禄(哪怕只是象征性的)、文书笔墨、驿站传递等各项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收拢人心的“必要”花费: 刘备主公以仁义着称,对于那些前来投奔的士人、或者需要抚恤的伤亡将士家属,总要给予一定的安抚和表示。
这些“仁义”的成本,最终也需要财政来承担。
我将所有的收支项目,用新式记账法清晰地罗列出来,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是一个巨大的、令人心惊的财政赤字!
按照目前的状况发展下去,即使屯田能够持续带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徐州的财政,也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面临崩溃的风险!
一旦财政崩溃,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面,将再次毁于一旦!
开源!必须立刻找到新的、更强大的财源!
单纯依靠农业税收,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了。
节流虽然必要(整顿吏治,减少浪费),但效果有限,且会触及更多人的利益,推行起来同样困难重重。
我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些利润更丰厚、也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
我的手指,在徐州的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了东海郡那片濒临大海的区域,以及地图上标注着的、几处隐约的铁矿标记之上。
盐……铁……这两个字,如同两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焦灼的思绪!
我知道,这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难、更加危险的道路。它所要触动的利益,远比屯田更加巨大和敏感。
等待我的,将是更加猛烈的反扑和更加残酷的斗争。
但是,为了徐州的生存,为了刘备的大业,也为了……我心中的那个蓝图,我别无选择!
财政的困境,如同悬崖勒马的最后警告。它逼迫着我,必须尽快拿出更大胆、也更具魄力的改革方案!
盐铁专营,这把双刃剑,是时候……出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