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血与火的煎熬中,变得粘稠而漫长。
自从曹操那黑压压的大军如同乌云般笼罩在下邳城外,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多月。这三个多月,对于城内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仿佛在地狱的边缘徘徊,每一天,都是对意志和勇气的极限考验。
下邳城,这座徐州的州治,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被围困的孤岛。
站在高高的城楼之上,放眼望去,城外是连绵不绝、壁垒森严的曹军营寨,旌旗如林,刀枪如麻,将整个下邳围得水泄不通。投石车、冲车、云梯、箭楼……各种巨大的攻城器械,如同蛰伏的怪兽,散布在阵前,随时准备发出致命的咆哮。
曹操显然是铁了心要拿下这座坚城。 他的攻势,一波接着一波,如同永不停歇的潮水,猛烈地冲击着我们早已残破不堪的防线。
白日里,是震耳欲聋的厮杀与轰鸣。 曹军的投石车会率先发难,巨大的石块带着尖啸声划破天空,狠狠地砸在城墙上,碎石飞溅,城垛崩塌。紧接着,便是密密麻麻的步兵,扛着云梯,推着冲车,在箭矢和擂鼓的掩护下,如同潮水般涌向城墙。
城墙之上,则是一片惨烈的血肉磨坊。 我们徐州的将士们,在关羽将军的亲自坐镇和指挥下(他几乎是以城楼为家,日夜不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韧性。他们将滚木礌石毫不吝惜地砸下,将密集的箭雨倾泻向蚁附而上的敌人,将滚烫的火油和金汁泼向那些试图靠近城门的冲车……每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城墙上,随处可见倒下的尸体、流淌的鲜血、以及被烟火熏得黝黑的脸庞。
夜晚,也并不安宁。 曹军常常会发动夜袭,试图趁我们疲惫松懈之际,偷袭城门或攀爬城墙。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轮流值守,不敢有丝毫懈怠。有时,他们甚至会挖掘地道,试图从地下潜入城内。我不得不组织专门的队伍,在城墙内侧挖掘反向地道,或者用水缸、埋设听瓮等方式,来探听地下的动静,一旦发现异常,立刻进行破坏或反击。
这不仅仅是一场力量的悬殊较量,更是一场意志的残酷磨砺。
我,作为这场防御战的实际策划者之一,几乎将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了这场无休止的攻防之中。
我每日都会登上城楼,与关羽将军一同观察敌情,分析曹军的进攻重点和战术变化。我利用玄镜台艰难获取的情报(虽然城池被围,但仍有少量信息能通过信鸽或极其隐秘的方式传递进来),判断曹军可能的下一步行动,并及时调整我们的防御部署。
我亲自指挥那些由我改良或仿制的守城器械。看着那些小型的配重投石机将石块准确地砸向敌人的攻城塔,看着那些改良的连弩射穿敌军将领的盔甲,心中会涌起一丝技术改变战局的欣慰,但也伴随着对战争残酷性的更深体会。
我还需要不断地安抚军心,鼓舞士气。当士兵们因为伤亡惨重或久战疲惫而产生动摇时,我会与刘备主公一同出现在城头,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诉求,向他们描绘胜利后的希望,并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伙食和待遇(虽然物资已极其匮乏)。
城内的百姓,也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坚韧和勇气。
他们虽然也承受着巨大的恐惧和苦难,但面对曹操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无尽伤痛的“屠夫”,他们选择了与守军站在一起。青壮男子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协助搬运守城物资、修补城墙、救助伤员。妇女们则在家中赶制军鞋、缝补衣物、甚至捐出家中仅有的口粮……军民一心,众志成城,这是我们能够苦苦支撑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英雄的意志,终究无法战胜冰冷的现实。
围城数月,下邳城,已经真正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城内的箭矢已经所剩无几,滚木礌石也几乎耗尽。士兵们因为长期的战斗和营养不良,早已疲惫不堪,伤亡数字每天都在触目惊心地增加。
最致命的是——粮食!
即使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配给制,即使刘备主公带头节衣缩食,但城内储备的粮食,也终于快要见底了!府库中早已空空如也,百姓家中的余粮也所剩无几。我已经能看到,街头上开始出现因为饥饿而晕倒甚至死亡的人!士兵们也因为吃不饱饭而怨声载道,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抢粮事件!
再这样下去,不出十天,甚至五天,下邳城将不攻自破!不是因为曹军的强大,而是因为……饥饿!
我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城外那依旧如同铁桶般密不透风的曹军大营,又看了看城内那一张张因为饥饿和绝望而变得蜡黄浮肿的脸庞,心中充满了苦涩和……一种濒临绝境的紧迫感!
必须想办法!必须立刻找到破局的方法!否则,一切都将结束!
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了城外那条环绕着下邳城、此刻因为雨季来临而水位渐涨的……泗水。
一个疯狂而大胆的念头,如同溺水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或许……只有它,能拯救这座即将陷落的孤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