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也就鬼面将军敢说出来,换了其他人,不但没这个胆子,也没这份底气这么说话。
真是让人佩服他的胆量和本事。
朱棣也不禁笑了起来。
他轻轻摇头,说:“你的胆子不小,竟然敢这样说,你可真够大胆的!”
“皇上让你说实话,我不说实话那就说不过去了。”鬼面将军缓缓说道。
“这事不能再任由他这样下去了,得想个办法对付他!”朱棣陷入沉思。
很快,鬼面将军的身影就消失了。
他离开后,朱棣突然想到什么,猛然站起来。
“小鼻涕!小鼻涕!”皇帝高声喊道。
“在这里呢,奴才在这里呢!”一个声音回应,小鼻涕匆匆跑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皇帝叫他,他哪里敢不来。
“快去叫太孙来见我,赶紧!”朱棣冷声说道。
“是,是!”小鼻涕连忙点头,赶紧去叫人了。
与此同时,在东宫。
朱瞻基独自一人躺在房间里,一声不吭。
他显然心情不好,因为四叔杀戮太重,让他很不痛快。
房门慢慢打开,朱高炽走进来,坐在他旁边。
“傻孩子,别想太多,你四叔本来就是这样的人!”朱高炽安慰道。
听了这话,朱瞻基沉默片刻。
“我不明白,事情都过去十年了,建文的忠臣也是忠臣,四叔这样一直杀下去,难道不会惹得大臣们不满吗?”朱瞻基咬牙说道。
“怕什么?当年你四叔杀的人比这多得多,要是大臣们不满,大不了赐死他们好了!”朱高炽摇头道,“虽然我不赞同你四叔的做法,但别忘了,若不是他当年出手,北平早就丢了,那时我们都得完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
“虽然他手段强硬,但他确实救了我们一家的命。当年造反能够成功,他功劳很大。现在那些建文的残余分子四处闹事,你四叔这样做,从道理上来说,没错!”朱高炽说道。
“可是……”
朱瞻基猛地坐起身,心里总觉得不对劲。
“没什么可是的,这样做是对的,以后别再说了,尤其是你爷爷面前,说了就是找死!”朱高炽一脸严肃地说。
朱瞻基只能点点头。
“我知道了,我知道该怎么做!”
他只能点头听父亲的。
这时,小鼻涕来传话了。
“皇上有旨,让太孙去奉天殿!”
小鼻涕的声音传来,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是一愣,脸色都有些变化。
朱高炽瞧了瞧朱瞻基,心想这老头子怎么突然叫太孙去奉天殿。他问朱瞻基:\"你爷爷找你干什么?\"朱瞻基苦笑着摇摇头:\"不清楚,不好猜。\"
朱高炽拍拍他肩膀:\"老爷子怪癖多,你去瞅瞅呗。要是有什么事,我立马告诉你。\"朱瞻基点点头,跟着小鼻涕往奉天殿走。
\"皇爷爷让我去,到底为什么呢?\"朱瞻基疑惑地问。小鼻涕摊摊手:\"我哪知道?老爷子那性子谁也摸不准。\"
到了奉天殿门口,小鼻涕低声说:\"皇上等你呢,进去吧。\"朱瞻基深吸一口气,推门进去,一眼就看见朱棣靠在龙椅旁。
朱棣转过脸,瞥见朱瞻基,招手让他过来:\"来,坐这里。\"朱瞻基有些紧张,还是过去了:\"皇爷爷好。\"
朱棣挥挥手:\"起来吧,没人在这里,别拘束,坐我旁边。\"两人聊了几句,朱棣感慨:\"年轻真好。\"
朱瞻基赶紧夸赞:\"您现在也挺棒的,身体强得很。\"朱棣笑着拍拍他的脑袋:\"得了,少拍马屁,臭小子。\"
爷孙俩感情依旧深厚。朱棣忽然提起梦见已故的妻子:\"她过得不顺心,你太爷爷对她也不好,我还……唉。\"
朱瞻基劝道:\"爷爷您别这样想,您的功绩堪比唐宗宋祖,修《永乐大典》、通运河、下南洋,谁比得上您?\"他竖起大拇指。
朱瞻基继续说:\"爷爷您做了那么多,别想太多啦。有什么心愿,您说,我一定办好。\"
朱瞻基拍拍胸口,满是自信,仿佛世上无事能难倒他。
“爷爷,我目前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找到建文,好好跟他聊聊天。”朱棣说,“现在你三叔那边传话说,应天城那些刺杀皇帝的凶手背后的大人物就在京城!”
朱棣瞄了眼孙子。
“爷爷你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我一定挖出那个躲在幕后的家伙,弄明白他是谁!”朱瞻基眼神坚定了起来。
“好!好!我没看错你!这是金令牌,就在盒子里,自己去拿吧!”朱棣毫不犹豫地说,一挥手。
“自己拿,别指望我帮你找!”
朱瞻基高兴坏了,立刻跑到盒子跟前翻找。
最后,他找到一样东西,正是那块令牌。令牌上醒目地刻着四个大字:如朕亲临!
看到这几个字,他激动得不行。
随后,他向爷爷行礼,悄悄退出了奉天殿。
当他走出奉天殿时……
他紧紧攥着令牌,喜滋滋地说:“太好了,有了这个宝贝,找到那个幕后黑手简直易如反掌!”说着,脸上的兴奋还未消退。
他更加确定,有这金令牌在手,找出幕后主使轻而易举。揣着爷爷给的令牌,朱瞻基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转眼间,到了第二天早晨。
朱棣开始早朝。刚坐上龙椅,还没缓过气,几个大臣就径直走过来。
“皇上,最近太子行事过于严厉,这不是明智之举!”一个大臣说。
“没错没错,建文的忠臣也是忠臣,不能这样滥杀!”其他大臣附和道。他们大多是从建文时期留下的老臣,因此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反应强烈,也格外积极。
这意味着,此时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请求皇帝让太子停止如此激烈的手段,否则民心可能要散了。
所以他们实在坐不住了,如果这次还不弹劾太子,接下来的日子恐怕又会掀起一场风波。
听到大臣的话,朱棣眯起眼睛,还没开口。
这时,武将们急了。不等朱棣说话,他们就抢先发言。
“这些建文余孽,在这里惹事生非,难道不该清理吗?!”
“无论如何,必须斩草除根,不然谁知道他们会搞出什么事来!”
“我觉得和建文帝有牵连的人肯定也在京城!”
“对对对,现在就得杀一儆百!”
“该杀就杀,该灭就灭!”
“不杀干净这些人,谁知道将来还会做出什么更出格的事!”
“太子殿下,杀得好!杀得妙!”
武将们簇拥着张辅站出来,他先开了口,众人随声附和。此时大家都觉得新太子表现不错,武将们对他表示支持。
那些老臣子们气得直咬牙,一时无言以对。
没办法,如今武将们压制着文官,皇上又是武将出身,再加上新太子也是出了名的强硬人物,想扳倒他们并不容易。
但这些文官还是得弹劾一下,不然太子真发起疯来,整个朝廷都会陷入混乱。
他们心中充满恐惧,看着这一切,朱高炽也走了过来,跪在皇上面前。
“求皇上开恩,别对建文旧臣赶尽杀绝。”朱高炽说道,“这对大明江山,对永乐年间都有好处。”
武将们虽然听到这话,但没太在意,毕竟他们已经决定支持新太子了。
事情的起因,大家多少知道一些,好像是为了一个女人——英国公的妹妹。
没想到朱棣一句话就把朱高炽震住了,其他人也傻眼了。
朱棣慢慢悠悠地说:“你现在还是太子吗?”
这句话像刀一样锋利,全场顿时安静下来。
朱高炽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一个字。
“大哥,现在不是你当家作主的时候了,你的话不管用了,站一边去吧!”朱高燧嘲讽道。
“老三,这里是朝廷,说话注意点!”朱高炽反驳。
朱棣瞟了老大一眼,一脸不耐烦。
“行了行了,没你的事,站在旁边去,别替他们求情,不然别怪我不客气!”朱棣冷声道。
“可是……可是……”朱高炽还想说。
“哪有那么多可是!站好站一边去!你不是太子了,别在这添乱!”
话音刚落,朱高炽吓得赶紧站好,不敢再多言。
今天早朝,老四居然没来,老二老三在旁边看热闹,文官们心里七上八下。
新太子朱高烨不在,多半又去对付建文余党了。这太子杀红了眼,他们怎么受得了?
如果朱高烨继续大开杀戒,他们也会害怕自己被牵连。
于是他们决定找皇上求情,但武将们却一致支持朱高烨。
文官们心中满是委屈和无奈。
“好了,别吵了,这事我知道了。”朱棣终于开口。
朱棣轻轻吐出一句话,周围顿时鸦雀无声。谁都不敢多嘴,毕竟皇帝都这样说了。
“那些建文的残党,真是害人不浅,太子做得对!”朱棣又说,“有不服的,自己去找他。”
大家听得呆住了,像是被施了咒一样说不出话。互相看看彼此,满脸复杂。
这时,一个平静但带着威严的声音突然响起:“有什么要说的,尽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