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南京的事情的事情之后,皇帝下旨,祭拜明孝陵
祭前三日,崇祯移居斋宫,着素服,不饮酒、不食荤、不近女色。
每日辰时,由礼部侍郎捧《洪武礼制》诵读斋戒条例。
祭前一日,尚膳监进素膳十二道,崇祯仅用清粥一盂。
祭祀当天的五更时分,神宫监太监已将祭器陈列完毕:
享殿正中设太祖神位,覆明黄云龙缎
供案上陈设:太羹、和羹、黍、稷、稻、粱各一笾
两侧列:爵三、铏二、簠簋各二
殿外丹墀设燎炉,高六尺,专供焚帛
寅时三刻,崇祯着十二章衮冕出宫:
前导:锦衣卫大汉将军二百人,执金瓜、斧钺
中列:教坊司乐工奏《中和韶乐》
后随:文武百官着祭服,按品级持象牙笏
途经朝阳门时,南京市长率耆老跪献三牢(牛、羊、猪),崇祯亲自验看牺牲毛色。
日出清晨,南京紫金山。
薄雾缭绕,松柏森然。
至下马坊,崇祯降辇步行。
崇祯皇帝身着十二章衮冕,腰佩玉圭,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缓步踏上明孝陵神道。
神道两侧:
石象生披红绸,军校持戟肃立。
文武百官分列左右,锦衣卫、御林军持戟而立,肃穆无声。
每过一里,鸿胪寺官唱赞:
\"趋——\"
至棂星门,崇祯整冠束带,由赞引官导引
副总理张福臻高唱:
\"跪——\"
崇祯双膝跪于享殿前,三叩首。
殿内供奉太祖朱元璋画像,威严凛然,仿佛穿越两百余年,仍注视着这位后世子孙。
\"不肖子孙朱由检,谨告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
崇祯声音低沉而坚定,
\"今国事艰难,内忧外患,然孙儿必承太祖遗志,肃清吏治,重振大明。\"
他双手奉上祭文,由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接过,焚于鼎中。
青烟袅袅,随风升腾,似与太祖之灵相接。
礼毕,崇祯起身,环视群臣,缓缓道:
\"太祖以布衣提三尺剑,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今朕登基三载,虽诛魏阉、平流寇,然天下未靖,朕岂敢懈怠?\"
众臣俯首:\"陛下圣明!\"
三日后,御驾离南京,北上凤阳。
龙辇前后,三千御林军护卫,旌旗猎猎。
沿途百姓跪伏道旁,山呼万岁。
崇祯命人撤去銮驾华盖,以示简朴。
行至滁州,忽有快马飞报:
\"陛下!凤阳知府奏报,皇陵享殿年久失修,恐有损毁,请暂缓行程!\"
崇祯眉头一皱:
\"朕三日前才命人查验,何来损毁?\"
阎应元低声道:
\"陛下,凤阳知府刘荣乃东林余党,此番恐有诈。\"
崇祯冷笑:
\"传旨,加速行进,朕倒要看看,谁敢阻朕祭祖!\"
五日后,御驾抵凤阳。
凤阳乃太祖故里,皇陵规模宏大,但此时享殿前却杂草丛生,殿门漆色斑驳,显是多年无人打理。
崇祯面色阴沉,问凤阳知府刘荣:
\"刘爱卿,朕每年拨银修缮皇陵,钱都花到哪去了?\"
刘荣跪地颤抖:
\"陛下明鉴,近年天灾频仍,钱粮皆用于赈灾......\"
\"放屁!\"
崇祯厉声打断,
\"朕查过户部账册,凤阳修陵银两从未短缺!阎应元!\"
\"臣在!\"
\"带人去刘荣府上,给朕搜!\"
半个时辰后,国安部回报。
阎应元呈上一本账册:
\"陛下,刘荣府中抄出白银二十万两,田契千顷,另有......\"
他顿了顿,
\"皇陵专用的金丝楠木三十根,竟被他私藏家中,充作梁柱!\"
崇祯怒极反笑:
\"好一个清官!连祖宗陵木都敢贪!\"
刘荣瘫软在地:
\"陛下饶命!臣......臣只是一时糊涂......\"
\"一时糊涂?\"
崇祯一脚踹翻他,
\"太祖陵寝荒废,你却在府中享乐!来人!拖出去,凌迟处死!夷三族!\"
“阎应元,你安排专人到凤阳,给朕好好的查查,看看还有谁!”
“心思打到了祖陵,欺天了!”
“无论是谁,一概夷三族!”
次日,崇祯亲自主持祖陵祭礼。
凤阳皇陵享殿已被连夜清扫,焕然一新。
崇祯换了一身素服,未戴冕冠,以示哀思。
他跪在享殿前,望着太祖父母的灵位,沉声道:
\"不肖子孙朱由检,谨告仁祖淳皇帝、淳皇后在天之灵。今吏治腐败,致祖宗陵寝蒙尘,孙儿之罪也!\"
言罢,他重重叩首,额抵青砖,久久不起。
张福臻和王在晋见状,低声劝道:
\"陛下,保重龙体......\"
崇祯缓缓抬头,眼中含泪:
\"朕非为私情而悲,实因天下糜烂至此,愧对祖宗!\"
他起身,转向随行百官:
\"今日起,凤阳皇陵设守陵军五百,由中都留守司直管。凡贪墨陵银、怠慢祭祀者,诛九族!\"
祭礼毕,御驾启程返京。
行至淮河畔,崇祯独立船头,望着滔滔河水,对身旁的徐光启道:
\"徐卿,朕此番南巡,诛贪官、整吏治、开学堂、建船厂,看似雷厉风行,然天下积弊已深,非一朝一夕可改。\"
徐光启躬身:
\"陛下圣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朕都知道,但是朕等不及那么久了,不破不立!\"
崇祯斩钉截铁,
\"太祖当年若顾忌重重,何来大明三百年基业?朕宁可背负暴君之名,也要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陛下所言甚是!乱世当用重典!”
张福臻在皇帝身侧,开口说道;
“虽然目前国内局势平稳,但是建奴未灭,随时都有可能攻我大明。攘外必先安内,在和建奴决战之前,要扫平国内所有的牛鬼蛇神。”
“张大人所言甚是,臣也是持此看法,且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打击,方可稳定局势。”
夕阳西下,龙舟破浪而行。
崇祯的身影在余晖中拉长,仿佛与两百年前的太祖隔空相望。
“传旨,去淮安!”
皇帝一行奔向淮安,在那里又是一次人头滚滚!
(注:本章节所有流程均参照《大明集礼》《明实录》等史料记载,这是创作以来,最难写的一章。实在是因为皇帝的祭祀流程复杂,我翻了大量的资料才敢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