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你说愿意相信小人。小人便妄自尊大,厚颜向你提供两个办法。”星河拱手谦卑地说道。
石岚大喜过望,连忙说:“愿闻其详。”
“第一个办法——突出重围,回到定襄,面见四大长老,想办法拨乱反正。”
掂量着这位羯部公主的魄力,星河先说出了较为艰难的办法。
石岚果然十分为难,嘴唇咬得发白道:“石越谋逆准备的很充分,一夜之间便杀光了我麾下大将。如今除了身边这些人,我在定襄城里几乎无可用之兵。且不论能否突围……即便我能回到定襄,得到四大长老的支持,也没办法掌控大局。”
石越既然有心谋逆,一定有完全的准备。石岚不愿冒险返回,也在星河的意料之中。
她目光一转,一改方才试探的口吻,郑重地说道:“第二个办法,仍然是要突围。突围之后,你便直奔长安,面见大周陛下,揭露石越谋逆的真相,求请朝廷发兵助你夺回羯部。”
石岚一观一想,便明白这是最后的办法了。
“既然朝廷派兵来剿杀我们,陛下一定已经信了石越的说辞。他又怎么肯见我?父王和弟弟被石越毒害,我的手上并没有任何证据……陛下亦不会听我的一面之词。”她有些丧气地说。
星河明白她心中的畏惧,只能尽力鼓励道:“当时下令剿匪的是先王,如今时过境迁,新君并不一定赞同。尤其事情牵扯到了齐国,他一定会审慎判断。你只要将‘永嘉佛牌’的事情据实已告,陛下一定会仔细调查此事。甚至……朝廷派来剿匪的官兵可能已经在查了。”
石岚虽听得明白,却因心中没有底气而陷入了沉默。
三名手下一面看着她的脸色,一边各自掂量着女大夫的意见。
他们都清楚——山穷水尽,入齐必死。突围,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首领没有信心,追随她的族人们又谈何有机会求生。
(珍爱节操,拒绝盗版!)
……
与石岚对未来的茫然不同,身为外人的夜鸷却更关心真正的生死枢要。
“所以,如何才能突出重围呢?”他问星河。
星河对石岚的表现感到失望,偏头望着夜鸷,有些漫不经心地说:“你当真不知道吗?”
自己应该知道吗?
夜鸷有些茫然……
对他来说,世间一切,均起于三个月之前。
开始于那个他从全身剧痛中醒来,脑中一片空白的早晨……那般慌张、恐惧,时时记忆犹新。
起初,他曾努力去找回忆,却如在荒漠中找水,越找越干涸,越找越恐惧。
后来,他终于放弃了,选择追随自己的恩人,随波逐流的开始新的人生。
一路抵抗着十倍于自己的敌军,石岚很快发现,自己救下的这个人很会领兵打仗,不论是正面交锋还是潜行伏击,他似乎都能出自本能的做出最好的决定。
一场艰难的战事后,她说:你既然忘记了姓名,以后便叫“夜鸷”,是我羯部的一员。
虽然当时只有一只普通的夜鸟飞过,并非石岚夸大成的鸷鸟,他却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只要把过往当做前世,凡事从心而为,他便仍是在继续做自己。
起初,他只是努力报恩,帮救他的人一次又一次脱离危险。
最后,他认识了这些人,也慢慢挑上了担子……心中所想,便是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他知道,自己一定经历过很多,否则不会总在梦中陷入汹涌的心痛。
可是,每当他试图去体会那种痛,梦境便会以走进无尽的黑暗而告终。
手上这支金翎箭,身边因这支箭而来的人,仿佛柔和的光芒,正一点点照进他心中黑暗的虚空。
思绪奔涌,脑中嗡嗡作响。
山林地势……攻守双方……围攻之计……
“突围策!”
三个字,从他的脑中蹦到嘴边。
星河目光一紧,既为他记得兵法策略欣喜,又为他不知何时会忆起过往而忐忑不安。
她轻轻点头,“突围之计,兵家唯尊《玄机兵马谱》‘近战’第七章‘突围策’是也。”
石岚眼睛一亮,“《玄机兵马谱》?大魏鸿儒易风回先生的兵书!夜鸷,你读过这本书?!”
夜鸷捂着有些吃痛的后脑,摇头道:“记不清了,仿佛是读过……脑中却只有些字句片段。”
“不要强行去想!你的情况不错,只因旧伤存有淤血,才会记不清事情。只要坚持施针散瘀,应该都会慢慢想起来。”星河轻声宽慰道。
她望向石岚,指着夜鸷说:“夜鸷将军是我大周官兵无疑。待大家突出重围,只要由他护送你入京,面圣陈情一定没有问题!你若实在觉得不妥,我也还有别的办法帮你见到陛下。”
从“突出重围”这个渺茫的结果,具体到突围的策略,石岚的态度明显回转,却仍有些疑虑。
她看着这个认识不过一个时辰的女子,以考量的口气说道:“《玄机兵马谱》‘突围策’有云:突围之策,一虚一实;虚者为实,实者为虚。易先生所述,仅此两句而已。各类兵法名家虽注解纷纭,却没有一致的说法。更有甚者云,易先生根本没有想到办法,只这么虚虚实实几句,填上个空白而已……”
“不——”
夜鸷忽然出声打断她,继而说道:“以少对多,突出重围,易先生已有计策。‘一虚一实’谓之兵分两路——一向生来,一向死;‘虚者为实,实者为虚’,乃指:向生者示死,向死者示生。”
“你是说……把我们的人马分成两路。一路突围求生,实乃以身赴死;一路借机遁走,最终逃出生天!”石岚的心怦怦乱跳,不仅是疑惑释通的喜悦,更是为看到希望而激动不已。
……
兵分两路,一死一生,正是易风回突围之计的精髓。
夜鸷的解释,毫无差错。
危难之际,壮士断腕,牺牲掉的却是自己的主力。
这对于持久的战争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
易风回之所以不在书中明说,大约是不想被人诟病身为谋者不顾大局。